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张盛发: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在苏联历史中的变动
当前位置:z6尊龙凯时集团-zl尊龙凯时集团 > 头条字号:

张盛发: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在苏联历史中的变动-z6尊龙凯时集团

张盛发: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在苏联历史中的变动
2017-11-06 15:36:11
来源:《中国首届斯拉夫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张盛发
俄国1917年10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便被定名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农革命和伟大的十月革命。以后又正式冠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名称。1938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亲自主持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包括名称和定义在内的十月革命历史作出了最具权威的阐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十月革命历史的阐述均有不同时期官方历史叙事的特有印记,但是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口号下,在填补历史“空白点”热潮中,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整个苏联历史受到质疑和否定。

  ※ ※ ※

  1917年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国家奠定了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体系对抗的基础,世界从此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正是由于十月革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俄国的命运,而且也对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名称自然也就如雷贯耳般地声震寰宇,产生了让反对者惊恐颤抖、让支持者喜悦振奋的神奇作用。

  斯大林时期,通过官修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赋予十月革命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神圣称号。自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十月革命领导者列宁的名字,在苏联时期都具有神明般色彩,庄严神圣,不可更改,不得亵渎。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简明教程》不仅突出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而且还对十月革命历史进行了教条主义的垄断式解读。正如史学博士е·戈罗德茨基所批评的那样,《简明教程》在这方面“确立了终极真理,不允许再有其他观点存在了”。(51)

  戈尔巴乔夫时期,十月革命历史厄运当头。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设想,他所发起的改革应当是十月革命事业的继续。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讲话时指出:“我们致力于在当代条件下恢复新制度的列宁主义的原貌,去除它(制度)的积垢和变形,摆脱束缚社会和不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潜力的所有东西。”(52)但是最终他的改革却成了终结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国家的煞星。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保障苏共领导作用的宪法条款被废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削弱,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和民族有关系矛盾相互交织,苏联社会已经四分五裂,联盟国家开始分崩离析。当苏联解体的末日到来时,昔日光荣神圣的十月革命,连同整个苏联历史一起遭到质疑和否定。

  在上述1987年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曾经憧憬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的庆祝盛况:“距离21世纪开始总共还有13年多点。而在2017年我国人民和整个进步人类将迎接伟大的十月革命100周年。”(53)惜乎!30年后戈尔巴乔夫的美好愿望已经成为历史的笑柄。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特别是对苏联历史“空白点”的竞相填补,为颠覆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整个苏联历史开启了潘多拉盒子。结果,在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不仅官方层面上的十月革命100周年无从庆祝,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也无法完整如初了。

       注释:

  1.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118页。

  2. ю.с.осипов(гл.ред.),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ом <россия>. м.: брс, 2004, с.368.

  3.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页。

  4.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页。

  5.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4页。

  6. декреты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 т. iii. 11 июля – 9 ноября 1918 г.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64, с.352.

  7.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праздники в ссср. 04 января 2016 г. http://www.liveinternet.ru/users/olgapilkatkacheva/post381121174/

  8.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президиума цик ссср от 26.10.1927. "о праздничных днях, посвященных годовщине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и об особых днях отдыха". http://lawru.info/dok/1927/10/26/n1201586.htm.

  9. м.н. покровски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1917-1927.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1929.

  10. м.н.покровский,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и борьба классов. ввп.1. м.-л.: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соцп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вто, 1933, с.325.

  11. комиссия цк вкп(б) (ред.), история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 краткий курс. м.: цк вкп(б) "правда", 1938, с.3-4.

  12. там же, с.174-214.

  13. там же, с.174.

  14. там же, с.176.

  15. там же, с.177.

  16. там же, с.198-200, .

  17. там же, с.202.

  18. там же, с.214.

  19. о.ю.шмидт(глав.ред.),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43. 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сэ, 1939, с.35-71 .

  20. в.а.быстрянский(под ред.), петроградский пролетариат и большевист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 годы имп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войны. 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ов. ленинград, газетно-журнальное и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1939, с.7.

  21. а.ф.керенский, на 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повороте. мемуарыс.м.: республика, с.35.

  22. а.ф.керенский, издалека.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1920-1921). парижъ: русское книго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я поволоцкого и ко,1922, с.33.

  23. а.и.деникин,очерки русской смуты. крушение власти и армии февраль-сентябрь 1917. минск:харвест, 2002,с.123.

  24. м.в.вишняк, годы эмиграции. м. ; берлин : директ-медиа, 2016, с.95.

  25. лев троцкия, к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90, с.373, 386.

  26. а.в.луначарский,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впечатления.м.: 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1968, с.164.

  27.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в. и. ленин.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изд-5. т.35,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74, с. 377.

  28.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0-121页и. сталин. логика вещей(по поводу "тезисов" цк меньшевиков). "правда" № 234,29 октября 1918 г. https://petroleks.ru/stalin/4-21.php.

  29. 《斯大林文选》(1934—1952年),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21,522页;и. сталин. марксизм и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правда, 20 июня 1950 года. https://petroleks.ru/stalin/16-18.php

  30.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2-е.. т.7. м.: бсэ, 1951, с. 137.

  31. советска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т.3.м.: сэ, 1963, с.36.

  32. э.м. щагин, э.н. бурджалов: его вклад в историческую науку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xx век, 2007, №1; а.пыжилов, хрущевская "оттепель" . м.: олма-пресс, 2002. http://www.e-reading.club/chapter.php/150485/3/pyzhikov_-_hrushchevskaya__ottepel'__1953-1964_gg.html.

  33.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3-е.. м.: сэ, 1971, с. 374.

  34.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3-е.. м.: сэ, 1971, с. 384,386.

  35. нов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новое_направление.

  36. там же.

  37. ежегодник 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 1987, вытуск 31.м.: сэ, 1987, с.5.

  38. семидесятилетие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совместное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е заседание цк кпсс,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и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рсфср 2–3 ноября 1987 года.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8, с.9.

  39. там же, с.57.

  40. там же.

  41. 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87, с.9.

  42. совет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изд. 4-е.. м.: сэ, 1988, с.202.

  43. в.с.лельчук(под ред.), историки спорят. 13 бесед. 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89, с.7, 45.

  44. а.ципко, эгоизм мечтателей, наука и жизнь. 1989. № 1. с. 56, цит.по :е.а.ктеленец, в.и.ленин как предме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 рудн, 1999, с.56.

  45. н.копосов, память строгого режима: история и политичека в россии. м.: 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11, с.115.

  46. в.крутов,л.верес, «отцы-основоположник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го рабства (групповой портрет), в г.п.сидоровнин(сост.), вождь: ленин, которого мы не знали. саратов: приволж. кн. изд-во, 1991, с.230–265. http://www.plam.ru/hist/vozhd_lenin_kotorogo_my_ne_znali/p2.php.

  47. там же.

  48. там же.

  49. институт теории и истории социализма цк кпсс, ленин, о котором спорят сегодня.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91, с.3-4.

  50. 可参见即将发表的拙文《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51. в.с.лельчук(под ред.), историки спорят. 13 бесед. 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89, с.7.

  52. м.с.горбачев, избранные речи и статьи.т.6,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9, с.63.

  53. семидесятилетие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совместное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е заседание цк кпсс,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и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рсфср 2–3 ноября 1987 года.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8, с.57.

责任编辑:昀舒
张盛发: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在苏联历史中的变动

张盛发: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在苏联历史中的变动

2017-11-06 15:36:11
来源:《中国首届斯拉夫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张盛发
俄国1917年10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便被定名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农革命和伟大的十月革命。以后又正式冠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名称。1938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亲自主持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包括名称和定义在内的十月革命历史作出了最具权威的阐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十月革命历史的阐述均有不同时期官方历史叙事的特有印记,但是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口号下,在填补历史“空白点”热潮中,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整个苏联历史受到质疑和否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刊登于《中国首届斯拉夫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作者授权“钝角网”发布;原标题《苏联时期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形成与沿革》

  十月革命在苏联时期毋庸置疑地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通常被认为不仅是20世纪俄国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十月历史事件就被确认为伟大的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正式被冠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神圣庄严的名称,并且一直到斯大林最后时期没有任何变化。以后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因为苏联社会已经发生许多重大变化,对十月革命历史的阐述自然具有不同时期官方历史叙事的特有印记,但是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然而,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改革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开始发生微妙而又重要的变化。虽然戈尔巴乔夫和苏共中央在1987年十月革命70周年之际仍都重申忠于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原则,但是因公开性和填补历史“空白点”的冲击,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联历史上许多重大问题都受到重新审议和评价,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因而也开始受到质疑和修改,出现了十月政变和布尔什维克阴谋等新名称和新说法。

  本文将以不同时期的史料为基础,介绍从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到苏联解体前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形成与沿革。

  一、十月革命后至三十年代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形成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就明确地把战争定义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并且坚定地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努力实现战前制定的利用战争造成的危机形势掀起革命和推翻资本主义政权的目标。战争所激化的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沙俄政权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垮台和临时政府的成立。其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强调,“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1)同年10月10日,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12日,在列宁的要求下,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内部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4-26日(公历11月6-8日——下同),在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革命的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在彼得格勒夺取了政权,推翻了临时政府,解散了预备议会。(2)与此同时,10月25日(11月7日)晚上,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读了由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所举行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临时政府的大多数成员已被逮捕。”(3) 26日晚,大会选举了最高立法机关苏维埃全俄中央执委会,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成立了。

列宁.jpg

列宁

  列宁从一开始就明确把1917年10事件或者武装起义定义为“革命”。也是10月25日,在下午举行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列宁《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的报告》中宣布:“同志们!布尔什维克始终认为必要的工农革命(黑体符号为引注者所加——下同),已经成功了!这个工农革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府机关。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这第三次俄国革命终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4)显然,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的“工农革命”就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名称和定义的雏形。

  第二年,1918年1月5(1月18)日,在立宪会议上,布尔什维克代表ф·拉斯科利尼科夫宣读了由列宁起草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立宪会议党团声明:“俄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工人、农民和士兵,要求立宪会议承认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成果,承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工人监督法令,并且首先要承认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权……目前这种成分的立宪会议,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以前形成的力量对比结果。”(5)这样,“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名称就确定了,而革命的定义在一年之前已经强调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同年9月18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主席я·斯维尔德洛夫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纪念日的决定》,它规定:“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旧历10月25日(事实上的革命日)举行十月革命周年庆祝。按照新历相应地应当是在11月7日星期四举行。”(6)决定在赋予1917年十月革命以庄严神圣色彩的同时也正式确定了它的完整的名称和定义。也就是说,1917年10月历史事件的全称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同时,与其并列的同义性简化名称有: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等。譬如,在1918年以后至20年代日历的节假日中,11月7日的名称是无产阶级革命节。(7)

  1927年,当十月革命第一个十周年来临的时候,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十月革命周年节日和特别休息日的决定”。决定指出:“考虑到苏联劳动人民充分地庆祝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以及因革命而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从1927年起在11月7-8日两天内举行庆祝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节日期间在苏联全境停止所有生产工作(除了社会必需工作的企业和不能中止工作的机构)。”(8)

  1929年,著名史学家м·波克罗夫斯基主编的题为《十月革命论文集:1917—1927》一书把十月革命定性为社会主义革命,同年的二月革命则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9)1933年,在去世后出版的另一本专著《历史科学与阶级斗争》中,波克罗夫斯基称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10)

  最终,1938年出版的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一笔定乾坤的方式对包括名称和定义在内的十月革命历史作出了最具权威的阐述。

  按照《教程》的解释:“联共(布)党史是一部三次革命的历史:1905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2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10月的社会主义革命。”(11)也就是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教程》中列出的一系列相关名称是: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2)

  十月革命准备和进行的时间是1917年4月—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准备和进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1917年4月—1918年)”。(13)

  《教程》指出列宁回国后新的社会主义革命就开始准备了:“1917年4月3(16)日,列宁在经历了长期的流亡后回到俄国。列宁回国对党和革命有着巨大的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万岁’——列宁就这样结束了长年流亡后发表的第一次演说。”(14)《教程》认为,列宁著名的四月提纲“给党和无产阶级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明确的革命方针”。(15)

  《教程》描述了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扩展:“起义开始了……10月25日(11月7日)赤卫队和革命部队占领了火车站、邮局、政府各部和国家银行。预备议会被解散……公布了布尔什维克《告俄国公民书》。它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转到了苏维埃手中。临时政府躲藏在冬宫,由士官生和突击营守卫着。从10月25日到26日夜里,革命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发起冲锋,占领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了。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晚10时45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以代表大会的名义宣布全部政权转到苏维埃手中……最后,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完全由布尔什维克组成。列宁当选为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16)“从1917年10月到1918年1-2月,苏维埃革命传播到全国。苏维埃政权在广阔的国土上如此快速地扩展,列宁称它为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17)

  关于十月革命的结果和意义,《教程》写道:“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击败了资本主义,剥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把工厂、土地、铁路和银行转变为全民财产、公共财产。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把一个巨大国家的领导权转交给工人阶级,从而使它成为统治阶级。这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18)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在斯大林直接领导下完成的苏共党史的高级读本,它对十月革命历史的阐述包括名称和定义的确定当然是不容置疑的最高典范和标准。因而,此说一出,众人皆诺。以后苏联时期的任何出版物,大凡涉及十月革命的,在名称和定义上都不敢越出雷池一步。

  生动有趣的例子是,第二年(1939年),由全国知识界翘楚精心编纂的国家级权威出版物《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在十月革命的辞条上居然全文转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内容。在辞条“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名称上,《全书》编辑以星字符号注释如下:“下面我们登载引自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摘录:1)第六章第5节,第168-173页;2)第七章第1-8节,第174-214页。”(19)该书由此创造了两个纪录:其一,一条辞条的释文长达36页(第35—71页),其二,辞条的内容全是引文,除了一个说明,作者没有任何贡献。这样古怪的方式当然不能解释为《全书》编写者的浅薄和马虎,相反,它说明在斯大林时期十月革命的辞条实在是身背政治重负的作者们无法承受之重。

  大体上说,到30年代后期,“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名称已经正式见诸苏联史学家的著作里。譬如,也是在1939年,由联共(布)列宁格勒历史研究所出版的《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布尔什维克组织》一书中写道:“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能够摆脱帝国主义战争,因为沙皇专制被推翻后政权由地主手中转到了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手中,他们非常热衷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所以主张把战争进行到胜利为止……只有新的革命——革命‘要比二月革命强大一千倍’(列宁语),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才把我们人民从帝国主义战争中拯救出来。”(20)

  然而,对于布尔什维克的反对者来说,十月革命在他们眼里绝对就是一场带来民族灾难的政变和阴谋。被推翻的临时政府主席а·克伦斯基自然对苏维埃政权怀有切骨之恨。他在回忆录里以极其仇视的口吻攻击列宁同德国因互有需要而合谋政变:“极其重要的是,要在奥地利—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同盟崩溃前,换言之,就是在临时政府有机会与盟国共同缔结光荣和约之前,从临时政府手里夺取政权。列宁同德国总参谋部的利益再次吻合。为了阻止奥地利签署单独和约,德国人需要彼得格勒发生政变。对于列宁来说,在夺取政权后立即同德国签约就是建立专政的唯一手段。”(21)

  所以,克伦斯基认定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发动的武装起义就是政变:“立宪会议是十月政变的口号之一,换言之,就是要立即实行民主的一项主要原则。但是,只是当发动政变的政党及其同伙在立宪会议上明显成为少数时,立宪会议便被宣布为‘具有资产阶级偏见’而被屈辱地驱散了。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民主的结束而告终。”(22)

  十月革命的其他反对者在回顾1917年10月历史时通常也都使用“十月政变”的名称。著名的白军首领а·邓尼金将军在回忆录中认为:“布尔什维克第一个活动时期(从革命开始到十月政变)就是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方法是废除国家的整个资产阶级制度和瓦解军队,从而为布尔什维主义的登台创造基础。”(23) 社会革命党人、后来流亡国外的著名侨民文化活动家м·维什尼亚克指出:“西欧诸强不愿意去理解,在俄国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反动的十月政变之间不存在继承性。相反,这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冲突。”(24)

  必须指出和说明的是,在十月革命后头一个十年里,十月革命名称中的“革命”一词并非后来固定使用的революция,有时也使用现在通指政变的переворот一词,当时该词并没有负面含义。

  十月革命领导者之一的另一位布尔什维克革命家л·托洛茨基就经常交替使用революция 和переворот来指称十月革命。他在《论俄国革命》一书中写道:“最好能够通过把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同二月革命进行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只有不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革命的最后一个环节,才能正确地理解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25)苏俄政府首任教育人民委员а·卢那察尔斯基在回忆录中也经常使用переворот的术语。比如,他在回忆十月革命前的群众集会时写道:“自从我来到彼得堡,也就是从5月……到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前,可以这么说,那是集会的黄金时间。”(26)

斯大林.jpg

斯大林

  甚至列宁和斯大林也使用переворот来指称十月革命。1918年2月24日,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报告中说:“当然,向工人、农民和士兵讲述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以后革命进展的情形是轻松愉快的,看着这种情形也是轻松愉快的……”(27)

  斯大林在1918年10月29日“事物的逻辑”一文中专门设置了一个论题——论十月革命(об октябрьском перевороте)。在谈到“布尔什维克革命”和“十月革命”时,斯大林频频使用“переворот”一词。(28)斯大林甚至晚年还在使用苏联官方和学界早已经停止使用的переворот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950年6-7月)里,斯大林在下列段落中对十月革命都使用了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的名称:“但是尽管如此,俄语在基本上还是同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以前一样。”“谁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俄语为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переворот)以前的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的资产阶级文化得很好,现在为俄国社会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同样服务得很好。”(29)

  但是,除了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因其崇高的领袖地位可以随意使用переворот,从1920年代末开始,也就是在十月革命头一个十年之后,在苏联官方有关1917年10月的历史叙事中,переворот一词基本上已被弃用,因为它越来越多地被指称“宫廷政变”( дворцовый переворот)。大致从30年代起,正规使用的名称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在政治和历史等出版物中,经常以同义的方式简化交替使用的是:十月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布尔什维克革命等。直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前,有关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犹如金科玉律不容违背。

  二、斯大林晚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沿革

  斯大林晚年正值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巅峰时期,作为苏联各族人民伟大领袖的斯大林,其覆盖一切的影响同样反映在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上。1951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有关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完成的伟大的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崩溃和社会主义确立的纪元。‘不能认为十月革命仅仅是‘民族范围内的’革命,它首先是国际性的和世界规模的革命,因为它意味着全世界人类历史上从资本主义旧世界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根本转变。’(《斯大林选集》第10卷,第239页。)”(30)上述评价不仅把列宁和斯大林在十月革命领导地位中并列,而且还把斯大林的评价作为辞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实反映了晚年斯大林的崇高地位及其对十月革命历史阐述的影响。

赫鲁晓夫.jpg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同样也折射到有关十月革命辞条的释义上。1963年出版的《苏联历史百科全书》在保持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前提下删除了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与上述斯大林时期的同名辞条相比,所作的改变是显著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在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完成的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和地主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基本内容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31)自此以后,在十月革命辞条中斯大林的领导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所谓的“解冻”政策并不能容忍对官方十月革命历史叙事的任何偏离。1956年《历史问题》杂志第4期刊登了该刊副主编э·布尔贾洛夫的文章“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3-4月的策略”,该文分析了1917年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内状况。1957年3月9日,“苏共中央关于《历史问题》杂志决议”专门点名批评布尔贾洛夫,指责他在学术中持“客观主义立场”,偏离了党性,并且“在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幌子下突出季诺维也夫在1917年的作用”。(32)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以因循守旧而闻名,强调秩序和稳定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71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有关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与赫鲁晓夫时期相比,基本上大同小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在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前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完成的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名称来自10月25日(新历为11月7日)的日期,那一天俄国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十月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和地主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纪元。”(33)

  对于十月革命的结果和影响,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十月革命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往所有的革命。它推翻了资本家和地主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废除了俄国的资本主义,消灭了人剥削人现象、社会压迫和民族压迫,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人类在自己反对掠夺性战争、争取各国人民和平与安全的斗争中获得了可靠的支柱。十月革命为人类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世代相传的道路。”(34)

  勃列日涅夫同样不能容许对十月革命历史的随意修改。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时任苏联科学院苏联历史研究所所长п·沃洛布耶夫为代表的“新方向”学派对十月革命史提出了一些新的解读。他们认为, 不能从俄国资本主义的成熟中直接推导出十月革命,必须考虑到俄国经济的多重结构,承认自发性在革命事件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他们认为十月革命具有一般的民主性质,俄国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35)这种怀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性质的新观点与官方的立场大相径庭,所以,“新方向”遭到修正完全是可以预料的。1972年,根据党的活动家п·波斯佩洛夫院士的提议,苏联科学院历史部局通过了谴责“新方向”的决定。1973年3月,苏共中央科学部举行会议,认定“新方向”是“修正主义的”。该部主任с·特拉贝兹尼科夫认为,“新方向”是蓄意破坏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纲领基础、战略基础和策略基础。沃洛布耶夫因“不胜任工作”被撤除苏联历史研究所所长职务。(36)

  尽管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少数史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与官方立场相悖的观点和看法,但在官方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苏联社会,他们的声音极其微弱并且一经整肃即刻化为乌有。

  直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时期,坚如磐石的十月革命历史的官方叙事体系才真正遭到巨大打击。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成为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在其后拉开全面改革的帷幕。在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旗号下,在填补历史“空白点”的热潮中,对苏联历史的反思和重评令人惊异地开始了,并且很快就涉及和影响到对十月革命的评价。

  开始的时候,如同赫鲁晓夫当年只反斯大林不反列宁一样,戈尔巴乔夫同样在改革斯大林体制的时候努力维护列宁主义的正统。戈尔巴乔夫认为他所发起的改革就是对十月革命事业的继承和推进。

  1987年,正值十月革命70周年之际,苏共中央热情洋溢地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3月14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来临了。这是苏联人民的重大节日……布尔什维克带领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建立了革命的功勋,它的领袖是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列宁。他的理论思想、他的道德榜样和他的伟大活动成果将永存于世。今天,伟大的十月革命继续存在于我们的事业中。国内正在开展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它本质上就是一项革命的创造性工作。它的目的是要加快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党的政治路线(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和苏共27大的路线)的宗旨就在于此,它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我们要当之无愧地继续十月革命的事业!”(37)

戈尔巴乔夫.jpg

戈尔巴乔夫

  11月2日,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合举办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戈尔巴乔夫在会上所作报告的名称是:《十月革命与改革:革命在继续》。

  戈尔巴乔夫庄严宣布:“十月是人类真正的‘成功时刻’,是人类的曙光。十月革命是人民的革命,是人民为了人民、为了人类、为了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而进行的人民革命。”“今天我们回到震惊世界的十月日子里,从中寻找和发现牢固的精神支柱和可资借鉴的教训。我们再次确信,十月时期所作出的社会主义选择是正确的。十月革命是几个世纪以来劳动人民为争取自由与和平、为争取社会公正和反对阶级、民族和精神压迫而斗争的思想与实践合乎规律的结果。”(38)

  戈尔巴乔夫给予十月革命以极其崇高的评价:“正是十月革命,正是社会主义给人类指出了通向未来的航向,指出了真正的人类关系的新价值。(掌声)集体主义代替了利己主义。自由和平等代替了剥削和压迫。真正的人民政权代替了少数人的暴政。理智和人道的日益增进的作用代替了一些社会势力本能的和残酷的角逐。全人类的团结与和平代替了纠纷、仇视和战争。”(39)

  同时,戈尔巴乔夫坚定地表示:“1917年10月,我们走出了旧世界,彻底地抛弃了旧世界。我们正在走向新世界——共产主义世界。我们永远不会从这条道路上后退!(暴风般的持久掌声。)” (40)

  同年出版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百科全书》以与时俱进的方式揭示了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在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前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完成的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名称来自10月25日(新历为11月7日)的日期,那一天俄国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转折性事件,它确定了世界发展的总方向和基本趋势,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进程——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苏共纲领,1986,第7页)”(41)

  第二年出版的《苏联百科辞典》(1988年第4版)一如既往地保持原来的叙述:“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0月,在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完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革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和地主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42)

  但是,问题和矛盾就在于,虽然当局极力颂扬和维护十月革命及其原则并以此证明当今改革具有继承性和合法性,但是,在由当局掀起和鼓励的填补历史“空白点”的热潮中,苏联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在获得知情权和表达自由后,却对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许多历史问题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在1989年出版的《历史学家的争论》中,史学博士е·戈罗德茨基认为“必须在十月革命研究中摆脱片面性”。他指出:“必须指出研究的不完备,消除在阐述重要事件和整个革命进程方面的言犹未尽、没有历史特点和片面性。”(43)

  同年,哲学博士а·齐普科在《科学与生活》杂志(1989年第1期)发表了系列文章《斯大林主义的根源》的第三部分——“幻想家的利己主义”。他指责列宁派布尔什维主义者“反市民主义”、“反资产阶级”和“反消费主义”、不喜欢“舒适的西方市民生活方式”、创造性的发动革命。他还意有所指地认为,“批判斯大林主义不达到批判革命的极端主义,那是没有什么结果的。”(44)

  随后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民众对十月革命和一般意义上的革命的态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据199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发展必然结果的只有四分之一略多的人(27.6%),同时却有39.7% 的人认为它是政治斗争的意外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已经不认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仅有5.6%人的认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45)

  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列宁以及由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直接的质疑和挑战。在1991年出版的《我们不了解的领袖列宁》一书中,в·克鲁托夫和л·韦列斯在“共产主义奴隶制的‘奠基者’”一文中,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列宁并且把十月革命称为十月政变。文中有关列宁回国领导十月革命的描述完全颠覆了官方叙事中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书中写道:“抵达彼得格勒后,列宁就隐藏起来。好象是自我躲藏。同重要战友的来往是通过特别信任的信使。他对所有事情和所有人都感兴趣,但是他并不现身。只是在政变前夕'领袖'才再次背着党中央试图钻到斯莫尔尼宫。伊利奇急于分享权力。他担心战友们似乎会匆忙中把他撇在一旁。”(46)在作者的笔触下,革命领袖成了一个行踪诡秘的懦夫和恋权者。

  作者认为苏联时期所描写的领袖贫困和俭朴生活是“纯粹的谎言”,是为了拉近领袖同人民的心灵和精神上的距离。作以嘲讽的口吻写道:“需要使‘领袖’成为人民‘自己的’领袖。这里列宁就是一位演员——他自己就可以达到这种拉近距离的效果,他在回到俄国时把精致的圆帽换成一个揉皱的帽子。你看,工人同志们,我同你们是一样的。人民在挨俄。但是须知列宁的生活也半饥不饱,他以士兵饭盒里的土豆为生,苏联的传记就是这样要让人相信。”“人们无处可居,为他们建造的房屋太少了。不要抱怨,工人同志们。伟大的列宁是随地而住,甚至是住在窝棚里,他一生都在陌生的‘住处’漂泊,但是他并不埋怨命运,而是不分昼夜地为了你们未来的福祉工作,就这样劝说人民‘了解’列宁的生活。”(47)除此之外,文中还多次把十月革命称为十月政变。(48)

  在激烈的社会争辩中,苏共中央试图反击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诋毁和攻击。也是在同年,由苏共中央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研究所出版编写和出版了《今天人们正在争论中的列宁》一书。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试图解答近年来出现的对列宁的各种疑问和对十月革命的各种质疑。

  该书认为有关列宁的争论是正常的:“几十年来,列宁个人,他的理论观点和特别是政治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所谈论的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占世界六分之一土地上数以百万人的生活的根本改变,20世纪强大的社会运动,都是与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至于对列宁的不同态度,该书指出这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对列宁的不同态度取决于某个人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立场,取决于各个地方和各个时期的条件。近年来我们国家出现的令人惊异的根本变化证明了这一点。在我们眼里,对列宁没有节制的和不加思考的赞扬(它不是深入到他著作的内容里和以严肃的历史批评的方法对待他的活动)已经让位于某种总体的消极主义,它草率地否定一切,不肯费力地客观分析列宁的著作、观点和立场……一些人甚至否定列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任何联系,把它完全等同于斯大林主义。”

  书中揭露反对列宁的人是怀有不良企图的:“在批评家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诋毁列宁的目的是抹黑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是旨在影响群众意识和污蔑社会主义思想的工具。这样的批评家就是列宁所宣传、准备和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反对者,他们确信实施社会报复的时候来到了。”(49)

  尽管苏共中央全力反击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批评和攻击,但是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国家危机的状态下,苏共因分裂而自身不保,对革命领袖的肆意批评和对苏联历史的任意解读已经无法遏止。由此,革命领袖的高大形象被颠覆,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定义遭修改,“十月政变”和“布尔什维克阴谋”等名称和说法不胫而走。以后,随着苏联解体和新俄罗斯产生,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逐渐演变为俄国大革命的名称和概念。(50)

  ※ ※ ※

  1917年十月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国家奠定了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体系对抗的基础,世界从此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正是由于十月革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俄国的命运,而且也对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名称自然也就如雷贯耳般地声震寰宇,产生了让反对者惊恐颤抖、让支持者喜悦振奋的神奇作用。

  斯大林时期,通过官修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赋予十月革命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神圣称号。自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名称和十月革命领导者列宁的名字,在苏联时期都具有神明般色彩,庄严神圣,不可更改,不得亵渎。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简明教程》不仅突出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而且还对十月革命历史进行了教条主义的垄断式解读。正如史学博士е·戈罗德茨基所批评的那样,《简明教程》在这方面“确立了终极真理,不允许再有其他观点存在了”。(51)

  戈尔巴乔夫时期,十月革命历史厄运当头。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设想,他所发起的改革应当是十月革命事业的继续。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讲话时指出:“我们致力于在当代条件下恢复新制度的列宁主义的原貌,去除它(制度)的积垢和变形,摆脱束缚社会和不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潜力的所有东西。”(52)但是最终他的改革却成了终结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国家的煞星。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保障苏共领导作用的宪法条款被废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削弱,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和民族有关系矛盾相互交织,苏联社会已经四分五裂,联盟国家开始分崩离析。当苏联解体的末日到来时,昔日光荣神圣的十月革命,连同整个苏联历史一起遭到质疑和否定。

  在上述1987年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曾经憧憬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的庆祝盛况:“距离21世纪开始总共还有13年多点。而在2017年我国人民和整个进步人类将迎接伟大的十月革命100周年。”(53)惜乎!30年后戈尔巴乔夫的美好愿望已经成为历史的笑柄。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特别是对苏联历史“空白点”的竞相填补,为颠覆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整个苏联历史开启了潘多拉盒子。结果,在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不仅官方层面上的十月革命100周年无从庆祝,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也无法完整如初了。

       注释:

  1.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118页。

  2. ю.с.осипов(гл.ред.),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ом <россия>. м.: брс, 2004, с.368.

  3.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页。

  4.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页。

  5.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4页。

  6. декреты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 т. iii. 11 июля – 9 ноября 1918 г.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64, с.352.

  7.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праздники в ссср. 04 января 2016 г. http://www.liveinternet.ru/users/olgapilkatkacheva/post381121174/

  8.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президиума цик ссср от 26.10.1927. "о праздничных днях, посвященных годовщине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и об особых днях отдыха". http://lawru.info/dok/1927/10/26/n1201586.htm.

  9. м.н. покровский,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1917-1927.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1929.

  10. м.н.покровский,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и борьба классов. ввп.1. м.-л.: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соцп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вто, 1933, с.325.

  11. комиссия цк вкп(б) (ред.), история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 краткий курс. м.: цк вкп(б) "правда", 1938, с.3-4.

  12. там же, с.174-214.

  13. там же, с.174.

  14. там же, с.176.

  15. там же, с.177.

  16. там же, с.198-200, .

  17. там же, с.202.

  18. там же, с.214.

  19. о.ю.шмидт(глав.ред.),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43. 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сэ, 1939, с.35-71 .

  20. в.а.быстрянский(под ред.), петроградский пролетариат и большевист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 годы имп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войны. 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ов. ленинград, газетно-журнальное и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1939, с.7.

  21. а.ф.керенский, на 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повороте. мемуарыс.м.: республика, с.35.

  22. а.ф.керенский, издалека.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1920-1921). парижъ: русское книго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я поволоцкого и ко,1922, с.33.

  23. а.и.деникин,очерки русской смуты. крушение власти и армии февраль-сентябрь 1917. минск:харвест, 2002,с.123.

  24. м.в.вишняк, годы эмиграции. м. ; берлин : директ-медиа, 2016, с.95.

  25. лев троцкия, к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90, с.373, 386.

  26. а.в.луначарский,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впечатления.м.: 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1968, с.164.

  27.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в. и. ленин.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изд-5. т.35,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74, с. 377.

  28.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0-121页и. сталин. логика вещей(по поводу "тезисов" цк меньшевиков). "правда" № 234,29 октября 1918 г. https://petroleks.ru/stalin/4-21.php.

  29. 《斯大林文选》(1934—1952年),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21,522页;и. сталин. марксизм и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правда, 20 июня 1950 года. https://petroleks.ru/stalin/16-18.php

  30.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2-е.. т.7. м.: бсэ, 1951, с. 137.

  31. советска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т.3.м.: сэ, 1963, с.36.

  32. э.м. щагин, э.н. бурджалов: его вклад в историческую науку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xx век, 2007, №1; а.пыжилов, хрущевская "оттепель" . м.: олма-пресс, 2002. http://www.e-reading.club/chapter.php/150485/3/pyzhikov_-_hrushchevskaya__ottepel'__1953-1964_gg.html.

  33.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3-е.. м.: сэ, 1971, с. 374.

  34.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3-е.. м.: сэ, 1971, с. 384,386.

  35. нов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новое_направление.

  36. там же.

  37. ежегодник 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 1987, вытуск 31.м.: сэ, 1987, с.5.

  38. семидесятилетие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совместное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е заседание цк кпсс,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и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рсфср 2–3 ноября 1987 года.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8, с.9.

  39. там же, с.57.

  40. там же.

  41. великая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87, с.9.

  42. совет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изд. 4-е.. м.: сэ, 1988, с.202.

  43. в.с.лельчук(под ред.), историки спорят. 13 бесед. 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89, с.7, 45.

  44. а.ципко, эгоизм мечтателей, наука и жизнь. 1989. № 1. с. 56, цит.по :е.а.ктеленец, в.и.ленин как предме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 рудн, 1999, с.56.

  45. н.копосов, память строгого режима: история и политичека в россии. м.: 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11, с.115.

  46. в.крутов,л.верес, «отцы-основоположник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го рабства (групповой портрет), в г.п.сидоровнин(сост.), вождь: ленин, которого мы не знали. саратов: приволж. кн. изд-во, 1991, с.230–265. http://www.plam.ru/hist/vozhd_lenin_kotorogo_my_ne_znali/p2.php.

  47. там же.

  48. там же.

  49. институт теории и истории социализма цк кпсс, ленин, о котором спорят сегодня.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91, с.3-4.

  50. 可参见即将发表的拙文《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

  51. в.с.лельчук(под ред.), историки спорят. 13 бесед. м.:политиздат, 1989, с.7.

  52. м.с.горбачев, избранные речи и статьи.т.6,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9, с.63.

  53. семидесятилетие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совместное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е заседание цк кпсс,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и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рсфср 2–3 ноября 1987 года.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8, с.57.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张盛发: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在苏联历史中的变动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