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郑异凡:睹物思故人——访哥尔克列宁故居
当前位置:z6尊龙凯时集团-zl尊龙凯时集团 > 七洲志字号:

郑异凡:睹物思故人——访哥尔克列宁故居-z6尊龙凯时集团

郑异凡:睹物思故人——访哥尔克列宁故居
2022-11-08 15:21:28
来源:上海书评 作者: 郑异凡
关键词:苏联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列宁病危的时候,一些领导人曾非正式聚会,商议列宁的后事。斯大林和加里宁主张按照东正教的传统保存列宁的遗体,供后人瞻仰。布哈林、加米涅夫、托洛茨基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是造神,是违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据说列宁的遗愿是安葬在彼得格勒沃尔科沃公墓他母亲墓旁。可是最后还是作了防腐处理,保存遗体,在红场建了陵墓。

  哥尔克是我们一辈子从事列宁著作编译和研究人员所向往的“圣地”,不过很遗憾,我辈中很少有人能有幸到此访问。

  2001年8月30日,我们的老朋友《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李永全、孙凌齐夫妇驱车陪我们去访问。

  哥尔克位于莫斯科郊区,原先是个地主庄园,离莫斯科城区有一段路,这段路以前大概很荒凉,现在有修得很好的公路,感觉离城并不远。

  进入庄园地区,先看到的是一大片绿地,牛羊在安静地吃草,前方是美丽的白桦林。

  有几栋楼房,作为列宁纪念馆对外开放。参观是收门票的,但不贵。不过带照相机拍照,要另收费,好像是二十卢布,我们买了一张相机的票。看门的老太太一看我们每人都有相机,不干了,板着脸孔,要我们再买五张相机票。我知道俄罗斯老太太很难缠,决定给她做做宣传工作,告诉她我们是中央编译局代表团,我们这些人都是从事列宁著作的编译和研究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翻译出版了两个版本的《列宁全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翻译出版了六十卷的《列宁全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你们红场旁边的列宁纪念馆里就摆放着我们翻译的《列宁全集》。宣传非常有效,老太太高高兴兴地放行了,还给我们找来了讲解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陈列的展品。

  迁都莫斯科后,多年来列宁居住和办公的地点都在克里姆林宫,1923年3月初列宁口授了最后三封短信后,第三次中风。5月15日列宁移居哥尔克养病,直到1924年1月21日逝世,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八个月。

  他去世以后,住所和办公室一直保持原样未动,也不开放参观。红场旁边的列宁纪念馆按原样复制了他的办公室,1992年,我去参观时想要拍照,工作人员不让,因为这是复制品。后来有关当局以维修为名,把克里姆林宫列宁居所和办公室的所有物品,包括桌椅家具、图书、办公用品等等全都运送到哥尔克,在这里按原样布置陈列展出。这显然是把列宁从克里姆林宫搬出来了。不过这也使我们有幸看到列宁办公室的样子,看到他的办公桌和座椅,看到他阅读的图书,看到他使用过的电话,看到他乘坐的两辆小汽车。

  1.jpg

  列宁的办公室是从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搬到故居的,按照克宫的原样摆放,布置得和克宫一模一样。只是物是房非而已。列宁就是在这里主持政治局和人民委员会会议的。那时候,真是小政府,在这面积不大的会议室就可以召开党政首脑会议!

 2.jpg

  本文作者在列宁书橱前

  列宁的书橱和藏书也从克里姆林宫搬到故居。书橱里摆放着列宁阅读的图书。有两个人的著作是列宁最后阅读过的,一个是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一个是经济学家恰扬诺夫的农学著作。

  苏汉诺夫是孟什维克,他的革命札记几乎逐日记载了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记录了列宁回国后发表的演说,评论列宁讲社会主义革命却避而不谈社会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物质前提。普列汉诺夫也提出过这一问题。

  在1917年列宁没有就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问题同孟什维克展开争论,他坚持的是干起来再说,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

  夺得政权后,经过五年的执政,有了经验教训,到1923年初,卧病的列宁有时间去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读了苏汉诺夫的书,写了一篇《论我国革命(评苏汉诺夫的札记)》,其中承认了搞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前提,承认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论点”。五年的执政,使他深感俄国苦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但是他为革命辩护,认为历史的发展顺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力量去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

  这期间列宁还看了另一个人的著作,这就是经济学家恰扬诺夫的农学著作。执政五年来,列宁深深地感到对农民使用暴力,用粮食征收制去农村抢夺粮食的做法,只会造成饥荒,引发农民反抗。列宁在同友人的私人谈话中说得很明白,农民才不管谁在克里姆林宫,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克里姆林宫给他们什么,同沙皇时期相比他们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如果看到用自己的产品换来比过去多的印花布、砂糖、鞋子、器皿、农具,如果还看到赋税减少了,农村再也看不到他们痛恨的警察和警察局长了,庄稼汉对新制度就会感到完全满意。而如果不满意,对付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是困难的,不可能的。喀琅施塔得起义、安东诺夫运动、坦波夫以及其他省份的叛乱,都是对我们的严重警告。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以便生活在长期的和平之中。

  新经济政策成功的实践证明,必须用利益去吸引农民。合作社也是用利益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形式。并且这里说的不是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而是消费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用利益吸引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列宁由此得出结论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

  列宁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声明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改变表现在过去抓政治斗争,夺取政权,现在应当改变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转向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搞“文化主义”。

  仅仅执政五年,就明确提出转移工作重心,不能不令人惊叹列宁的远见卓识!

  3.jpg

  车库里的两辆车是列宁的坐骑,车子和车库都是原装的,列宁在哥尔克休养期间,经常乘此车访问附近的农村,到附近的森林散步。

  1923年10月18日到19日,列宁乘此车回莫斯科,这是列宁最后一次返回莫斯科。关于这次莫斯科之行,官方史书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好像要隐瞒点什么东西,且按下不表。

  起初列宁的心情非常好,在车上向莫斯科致意。他回到克宫自己的办公室,想取一些文件,但是发现什么文件不见了,或者是被什么人拿走了。这使他非常恼怒,顿时情绪激动。他的语言功能本来已经有所恢复,遭受这一刺激,他又失语了。

  莫斯科之行严重损伤了他的健康,这是意想不到的!

 4.jpg

  这是列宁在哥尔克的卧室,全是原件。在这里列宁几乎与外界隔绝了,全靠亲人读报了解一些情况。

  1924年1月俄共召开第十三次代表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是批判托洛茨基。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给列宁读报纸上关于会议的报道,听着听着列宁又激动起来了。

  大量事实表明,托洛茨基是列宁最后时日所倚重和信赖的同志。从1922年10月起,在捍卫对外贸易垄断,支持格鲁吉亚共产党人,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上列宁都得到托洛茨基的支持。列宁在1923年3月5日写的最后三封短信,一封是表示支持格鲁吉亚共产党人的,一封是委托托洛茨基在中央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的,还有一封是因斯大林在电话辱骂克鲁普斯卡娅,而要同斯大林绝交的。试想这样一位战友受到围攻能不激动吗?另外两位战友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明明知道列宁要求解除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却和斯大林一起打击他认为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托洛茨基,这是对列宁的最后的致命一击。几天后的1月21日,列宁不幸在这张床上与世长辞了。

  列宁逝世时唯一在场的领导人是布哈林。那时候他也因病在哥尔克休养。但是送别领袖的荣誉不能归他一个人,所以当时报纸在报道的时候,把布哈林和其他领导人放在一起从莫斯科赶到哥尔克奔丧。后来布哈林回忆说,他亲自送别了列宁,反而被斥为说谎。

  列宁病危的时候,一些领导人曾非正式聚会,商议列宁的后事。斯大林和加里宁主张按照东正教的传统保存列宁的遗体,供后人瞻仰。布哈林、加米涅夫、托洛茨基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是造神,是违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据说列宁的遗愿是安葬在彼得格勒沃尔科沃公墓他母亲墓旁。可是最后还是作了防腐处理,保存遗体,在红场建了陵墓。

  东正教怎么制作和保存干尸的,我不清楚。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去乌克兰旅行,基辅附近有一个洞穴教堂。洞穴中陈列着许多干尸,游客可以点着蜡烛进去参观。二十年代初苏俄宣传无神论,开展反宗教运动,把东正教会保存的干尸拿出来检验,发现有一点腐烂的,就予以烧毁。洞穴教堂能保存这么多干尸,说明他们的制作和保存技术不错。

  保存领袖遗体则是另一回事了。列宁的遗体本来只准备保存两三天,供人们瞻仰和告别,所以只做了简单的防腐处理。等决定保存遗体,又花时间寻找保存方法,这就失去了保存遗体的最佳时间。四十年代德国入侵苏联,当局把遗体运往大后方保存,长途跋涉严重损害了遗体,据知情人说,遗体有些部分都腐烂了。我们在列宁墓见到的只是一束红光照亮着的列宁头部。为保存领袖的遗体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观完了,走出大楼,我问讲解员列宁逝世时布哈林住哪一栋楼?讲解员女士一脸茫然,不知有此事,既不知有布哈林在场,更不知有布哈林住过的楼。长期的信息封锁,让历史被忘得一干二净。

  5.jpg

  故居摆放着列宁的面模和手模,这是列宁逝世后艺术家梅尔尼科夫制作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去参观位于北京新街口北的徐悲鸿纪念馆,意外发现那里陈列着列宁的面模。那是徐悲鸿1934年访问苏联时艺术家梅尔尼科夫送给他的。面模是从列宁遗体翻制过来的,可以说同遗体有同样的纪念价值,但比遗体便于保存展示,是纪念先人的更好方式。

6.jpg

  返回的路上看见一座白色大理石的群雕,一群人抬着列宁的遗体行走,苏维埃的列宁时代就此结束。此后,经过六年群雄争霸,斯大林胜出。

  此时此刻,不由得想起列宁在上世纪初说过的一段话:“专制制度完全可能由于各方面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某一次自发的爆发或无法预料的政治冲突的压力而垮台,而且从历史上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更大的。”(《列宁全集》第5卷第19页)

  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印证了列宁的这一判断。

责任编辑:昀舒
郑异凡:睹物思故人——访哥尔克列宁故居

郑异凡:睹物思故人——访哥尔克列宁故居

2022-11-08 15:21:28
来源:上海书评 作者: 郑异凡
关键词:苏联 我要评论
列宁病危的时候,一些领导人曾非正式聚会,商议列宁的后事。斯大林和加里宁主张按照东正教的传统保存列宁的遗体,供后人瞻仰。布哈林、加米涅夫、托洛茨基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是造神,是违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据说列宁的遗愿是安葬在彼得格勒沃尔科沃公墓他母亲墓旁。可是最后还是作了防腐处理,保存遗体,在红场建了陵墓。

  哥尔克是我们一辈子从事列宁著作编译和研究人员所向往的“圣地”,不过很遗憾,我辈中很少有人能有幸到此访问。

  2001年8月30日,我们的老朋友《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李永全、孙凌齐夫妇驱车陪我们去访问。

  哥尔克位于莫斯科郊区,原先是个地主庄园,离莫斯科城区有一段路,这段路以前大概很荒凉,现在有修得很好的公路,感觉离城并不远。

  进入庄园地区,先看到的是一大片绿地,牛羊在安静地吃草,前方是美丽的白桦林。

  有几栋楼房,作为列宁纪念馆对外开放。参观是收门票的,但不贵。不过带照相机拍照,要另收费,好像是二十卢布,我们买了一张相机的票。看门的老太太一看我们每人都有相机,不干了,板着脸孔,要我们再买五张相机票。我知道俄罗斯老太太很难缠,决定给她做做宣传工作,告诉她我们是中央编译局代表团,我们这些人都是从事列宁著作的编译和研究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翻译出版了两个版本的《列宁全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翻译出版了六十卷的《列宁全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你们红场旁边的列宁纪念馆里就摆放着我们翻译的《列宁全集》。宣传非常有效,老太太高高兴兴地放行了,还给我们找来了讲解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陈列的展品。

  迁都莫斯科后,多年来列宁居住和办公的地点都在克里姆林宫,1923年3月初列宁口授了最后三封短信后,第三次中风。5月15日列宁移居哥尔克养病,直到1924年1月21日逝世,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八个月。

  他去世以后,住所和办公室一直保持原样未动,也不开放参观。红场旁边的列宁纪念馆按原样复制了他的办公室,1992年,我去参观时想要拍照,工作人员不让,因为这是复制品。后来有关当局以维修为名,把克里姆林宫列宁居所和办公室的所有物品,包括桌椅家具、图书、办公用品等等全都运送到哥尔克,在这里按原样布置陈列展出。这显然是把列宁从克里姆林宫搬出来了。不过这也使我们有幸看到列宁办公室的样子,看到他的办公桌和座椅,看到他阅读的图书,看到他使用过的电话,看到他乘坐的两辆小汽车。

  1.jpg

  列宁的办公室是从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搬到故居的,按照克宫的原样摆放,布置得和克宫一模一样。只是物是房非而已。列宁就是在这里主持政治局和人民委员会会议的。那时候,真是小政府,在这面积不大的会议室就可以召开党政首脑会议!

 2.jpg

  本文作者在列宁书橱前

  列宁的书橱和藏书也从克里姆林宫搬到故居。书橱里摆放着列宁阅读的图书。有两个人的著作是列宁最后阅读过的,一个是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一个是经济学家恰扬诺夫的农学著作。

  苏汉诺夫是孟什维克,他的革命札记几乎逐日记载了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记录了列宁回国后发表的演说,评论列宁讲社会主义革命却避而不谈社会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物质前提。普列汉诺夫也提出过这一问题。

  在1917年列宁没有就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问题同孟什维克展开争论,他坚持的是干起来再说,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

  夺得政权后,经过五年的执政,有了经验教训,到1923年初,卧病的列宁有时间去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读了苏汉诺夫的书,写了一篇《论我国革命(评苏汉诺夫的札记)》,其中承认了搞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前提,承认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论点”。五年的执政,使他深感俄国苦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但是他为革命辩护,认为历史的发展顺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力量去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

  这期间列宁还看了另一个人的著作,这就是经济学家恰扬诺夫的农学著作。执政五年来,列宁深深地感到对农民使用暴力,用粮食征收制去农村抢夺粮食的做法,只会造成饥荒,引发农民反抗。列宁在同友人的私人谈话中说得很明白,农民才不管谁在克里姆林宫,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克里姆林宫给他们什么,同沙皇时期相比他们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如果看到用自己的产品换来比过去多的印花布、砂糖、鞋子、器皿、农具,如果还看到赋税减少了,农村再也看不到他们痛恨的警察和警察局长了,庄稼汉对新制度就会感到完全满意。而如果不满意,对付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是困难的,不可能的。喀琅施塔得起义、安东诺夫运动、坦波夫以及其他省份的叛乱,都是对我们的严重警告。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以便生活在长期的和平之中。

  新经济政策成功的实践证明,必须用利益去吸引农民。合作社也是用利益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形式。并且这里说的不是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而是消费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用利益吸引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列宁由此得出结论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

  列宁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声明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改变表现在过去抓政治斗争,夺取政权,现在应当改变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转向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搞“文化主义”。

  仅仅执政五年,就明确提出转移工作重心,不能不令人惊叹列宁的远见卓识!

  3.jpg

  车库里的两辆车是列宁的坐骑,车子和车库都是原装的,列宁在哥尔克休养期间,经常乘此车访问附近的农村,到附近的森林散步。

  1923年10月18日到19日,列宁乘此车回莫斯科,这是列宁最后一次返回莫斯科。关于这次莫斯科之行,官方史书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好像要隐瞒点什么东西,且按下不表。

  起初列宁的心情非常好,在车上向莫斯科致意。他回到克宫自己的办公室,想取一些文件,但是发现什么文件不见了,或者是被什么人拿走了。这使他非常恼怒,顿时情绪激动。他的语言功能本来已经有所恢复,遭受这一刺激,他又失语了。

  莫斯科之行严重损伤了他的健康,这是意想不到的!

 4.jpg

  这是列宁在哥尔克的卧室,全是原件。在这里列宁几乎与外界隔绝了,全靠亲人读报了解一些情况。

  1924年1月俄共召开第十三次代表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是批判托洛茨基。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给列宁读报纸上关于会议的报道,听着听着列宁又激动起来了。

  大量事实表明,托洛茨基是列宁最后时日所倚重和信赖的同志。从1922年10月起,在捍卫对外贸易垄断,支持格鲁吉亚共产党人,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上列宁都得到托洛茨基的支持。列宁在1923年3月5日写的最后三封短信,一封是表示支持格鲁吉亚共产党人的,一封是委托托洛茨基在中央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的,还有一封是因斯大林在电话辱骂克鲁普斯卡娅,而要同斯大林绝交的。试想这样一位战友受到围攻能不激动吗?另外两位战友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明明知道列宁要求解除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却和斯大林一起打击他认为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托洛茨基,这是对列宁的最后的致命一击。几天后的1月21日,列宁不幸在这张床上与世长辞了。

  列宁逝世时唯一在场的领导人是布哈林。那时候他也因病在哥尔克休养。但是送别领袖的荣誉不能归他一个人,所以当时报纸在报道的时候,把布哈林和其他领导人放在一起从莫斯科赶到哥尔克奔丧。后来布哈林回忆说,他亲自送别了列宁,反而被斥为说谎。

  列宁病危的时候,一些领导人曾非正式聚会,商议列宁的后事。斯大林和加里宁主张按照东正教的传统保存列宁的遗体,供后人瞻仰。布哈林、加米涅夫、托洛茨基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是造神,是违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据说列宁的遗愿是安葬在彼得格勒沃尔科沃公墓他母亲墓旁。可是最后还是作了防腐处理,保存遗体,在红场建了陵墓。

  东正教怎么制作和保存干尸的,我不清楚。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去乌克兰旅行,基辅附近有一个洞穴教堂。洞穴中陈列着许多干尸,游客可以点着蜡烛进去参观。二十年代初苏俄宣传无神论,开展反宗教运动,把东正教会保存的干尸拿出来检验,发现有一点腐烂的,就予以烧毁。洞穴教堂能保存这么多干尸,说明他们的制作和保存技术不错。

  保存领袖遗体则是另一回事了。列宁的遗体本来只准备保存两三天,供人们瞻仰和告别,所以只做了简单的防腐处理。等决定保存遗体,又花时间寻找保存方法,这就失去了保存遗体的最佳时间。四十年代德国入侵苏联,当局把遗体运往大后方保存,长途跋涉严重损害了遗体,据知情人说,遗体有些部分都腐烂了。我们在列宁墓见到的只是一束红光照亮着的列宁头部。为保存领袖的遗体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观完了,走出大楼,我问讲解员列宁逝世时布哈林住哪一栋楼?讲解员女士一脸茫然,不知有此事,既不知有布哈林在场,更不知有布哈林住过的楼。长期的信息封锁,让历史被忘得一干二净。

  5.jpg

  故居摆放着列宁的面模和手模,这是列宁逝世后艺术家梅尔尼科夫制作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去参观位于北京新街口北的徐悲鸿纪念馆,意外发现那里陈列着列宁的面模。那是徐悲鸿1934年访问苏联时艺术家梅尔尼科夫送给他的。面模是从列宁遗体翻制过来的,可以说同遗体有同样的纪念价值,但比遗体便于保存展示,是纪念先人的更好方式。

6.jpg

  返回的路上看见一座白色大理石的群雕,一群人抬着列宁的遗体行走,苏维埃的列宁时代就此结束。此后,经过六年群雄争霸,斯大林胜出。

  此时此刻,不由得想起列宁在上世纪初说过的一段话:“专制制度完全可能由于各方面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某一次自发的爆发或无法预料的政治冲突的压力而垮台,而且从历史上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更大的。”(《列宁全集》第5卷第19页)

  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印证了列宁的这一判断。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郑异凡:睹物思故人——访哥尔克列宁故居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