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钝角网”按:今年是“十月革命”发生一百周年。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拉开了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由此展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对这一事件展开深刻、全面的反思,表达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评价。
11月18日,钝角网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马龙闪老师为我们解读真实的十月革命面貌如何?当前的俄罗斯社会主流如何看待十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思考?以下为讲座内容,供大家参考。
马龙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原主任,主要学术专长:苏联思想文化史
一、十月革命的基本面貌如何?
一) 对十月革命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十分复杂的历史事件,应抓住几个要点:
1、战争引起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俄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又发展为十月革命;
2、因群众自发而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
3、二月革命建立的政权——临时政府,是自由派和社会主义温和派联合执政的政府,其前景是建立一个议会民主制共和国;
4、1917年从二月到十月是一个社会情绪不断激进化、革命不断激进化的过程;布尔什维克党善于抓住人们情绪,进行宣传鼓动,党的队伍从2. 3万人发展到10万多人。最后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对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莫斯科苏维埃的的领导权,列宁把起义、夺权提上了日程。
5、准备十月起义,主要是利用首都空虚,控制了卫戍部队,建立了工人武装,所以,比较容易地就夺取取了政权。这主要是控制部队的一个过程。夺取政权过程中,仅5人死亡,50人受伤。人员伤亡比二月革命还少。
6、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这时的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温和派与自由派的联合(10位社会主义者加6位自由派)执政。十月革命建立的是“无产阶级和最贫苦农民的专政”。
7、召开立宪会议,是长期以来,全社会、各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党在内的共识;选举的结果,是社会革命党获胜,可建立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
8、解散民选代表机构立宪会议,使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的建立化为乌有。这是引起国内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9、全面引发国内战争的原因是:十月夺权、改造措施、解散立宪会议,签订布勒斯特和约。——引起打击面过宽。列宁要把“帝国主义战争变成国内战争”,这个口号变成了事实;列宁承认:十月革命是国内战争的起点。
了解十月革命,就要掌握这些要点。这是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基本面貌。
要特别认识到,列宁是伟大的策略家,伟大的革命家,他由二月到十月的发展进程中,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仅举一例。他在3个月间(4月至7月),在69种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了175篇文章,进行宣传鼓动,表现出了极旺盛的精力。当时在布尔什维克力量相当弱小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一举夺取政权,在俄国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世界。列宁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这是十分了不得的。
二)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
要把握四个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统一的历史过程。
过去我们了解的十月革命,大多是从两部电影中得到的。一部是《列宁在十月》,一部是《列宁在1918》。
十月革命已过去百年了,可是在中国,多数人了解的十月革命,其基本史实仍然是文化大革命中放映了十年之久的两部苏联影片,一部是《列宁在1918》,另一部是《列宁在十月》。这两部影片都是斯大林在30年代战胜党内反对派以后,按照“简明教程”确立的史学体系拍摄的。这时拍摄的影片,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演绎和虚构历史的,这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问题。因为作为艺术的电影,一定的演绎和虚构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况且又是在30年代那个堪与我国文化大革命相比喻的、疯狂的年代拍摄的。对于上述的问题,人们的疑窦一直梗堵于怀,但一直以来,没有任何权威史家给予说明,也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著作给予解答。尽管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心存这个问题,但问题还是问题,社会大众还只能默默地日复一日地等待这一解答。
这两部电影反映的十月革命史学,是在上世纪30年代形成的,有一套固定的说法,如,革命前的俄国,”是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这场革命,被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等。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斯大林史学形成之前,社会舆论比较宽容,允许对十月革命有不同的说法,当时,没有形成什么固定的公式。比如,关于俄国革命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问题,说法就很多。
托洛茨基有一种资本主义岛状说,就是其中的一种。他认为,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资本主义在成熟程度上离欧洲资本主义尚且很遥远,它是成一小片一小片,像岛屿状零星分布、发展的,在经济中同时存在着较高形态和低级形态的资本主义;成大片的巨型资本主义结构并不存在的。
列宁在各个时期,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准备十月革命时,革命前夕,在《国家与革命》、《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说俄国是“垄断资本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前夜;可是,四五年后,在《论粮食税》中又说,看一下苏俄的地图吧,在可容纳几十个文明大国的广大地面上,在这些空旷地带笼罩着的确是宗法制度、半野蛮性和十足的野蛮性”。到处是几十里几十里的羊肠小道,甚至没有道路,是“半亚洲式”野蛮状态,充满宗法制的社会关系。(四卷选集第4卷,550页)列宁在此还说:1918年的世界上,德国“体现了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资条件”;俄国只能体现出“政治条件”。也就是说,俄国不具备物质条件。(选集第4卷,534页)
在1923年写的《论我国革命》中,列宁又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是个“无可争议的观点”。(选集同上,726页)
列宁认为,问题不在于此;在于战争造成了“毫无出路的处境”,提供了革命的机会,应该不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是战争引起革命,革命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
我们就从这里入手,来谈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政治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引起了社会分裂,引起二月革命,引起沙皇政府的垮台。在这中间,军队同工人一起,成了二月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经济上,战争花费巨大,引起经济破败,交通紊乱,物价飞涨,物资供应中断,民不聊生。
在军事上, 俄国武器落后,士兵不知为何而战,造成节节败退,死伤惨重。动员服役人员700万人,两三年间,损失350万。军队产生强烈的厌战、反战情绪。
在政治上,“西伯利亚修士”拉斯普京擅权,政治腐败,造成朝野强烈不满。皇室和君主专制制度,威望受到极大打击。
1917年3月8日(2月23日),几乎是由一个偶然事件——“面包骚动”:妇女排队买不到面包,引起这天午餐休息时候,许多工厂举行了抗议集会。
这是自发性的罢工和抗议。
由罢工、抗议集会,不可控制,发展到人民起义:口号是“要面包!”和“打倒战争!”。卫戍部队,士兵们有反战情绪,支持并站在工人一边。这场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任何党派所没有预料到的。
局势不可控,军队不支持,逼使尼古拉二世退位。怎样移交皇位?皇子阿列克赛患有血友病,沙皇无法把权力移交给他,于是,就移交给了自己的皇弟。
皇弟米哈依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拒绝了皇位,他把决定权托付给了“伟大人民的意志”。这样,立即形成了相应的法案。据此,立宪会议必须“确定俄罗斯国家政体和新的基本法”。
这时,形成两个权力中心:主要是自由派(立宪民主党)掌权。
2月27日,几乎同时成立了两个机构,也就是两个权力中心:一个是由杜马议员倡议,成立的国家杜马委员会(临时政府);政府主席是г.е.利沃夫,外交部长为п.н.米留科夫,军事部长是а.и.古契科夫。,司法部长为а.ф.克伦斯基。一个是由孟什维克倡议,成立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很快组织了苏维埃选举,孟什维克领袖之一的н.с.齐赫泽,被选为苏维埃执委会主席,а.ф.克伦斯基被选为副主席。
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以后的形势、各派政治势力的主张和斗争:
政治形势:俄历史上最自由时期;社会组织、报刊如雨后春笋;言论空前自由。反战气氛高涨。当时还处在对德战争中。战与和的问题,土地问题,立宪会议召开问题,是主要问题。
当时存在四大政治派别:
自由派:立宪民主党:
社会主义温和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社会主义激进派:布尔什维克、左派社会革命党;
保守主义派:保皇党、君主派。
这些各个政党、政治派别的政治纲领是各不相同的。
立宪民主党:改变了以前的君主立宪纲领,主张建立议会民主共和国。在战争问题上,他们所持的立场是,“将战争进行到完全胜利”。
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认为,国家面临解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苏维埃必须给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达致进行民主改革的目标。但是,认为并没有在日程上提出夺取全部政权的任务(不主张夺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因此,主张支持临时政府。
但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比较复杂:分护国派、国际派。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对战争和护国主义采取反对的立场。
布尔什维克的纲领:四月提纲:认为,革命已经走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阶段,正达到下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列宁认为,不能支持临时政府,必须把政权转交到苏维埃手里。列宁批判了护国主义,号召士兵在前线停战言和,要求对土地实行国有化,建立对银行资本和工业生产的社会监督。(主张夺权,由无产阶级领导,搞社会主义)是临时政府的反对派。
列宁的立场,甚至在许多布尔什维克中也引起了不满。他对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还极薄弱这一点并没有提出反驳,而只是确认,社会主义革命在战争条件下具有全世界的特点,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将会帮助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列宁成功地说服了布尔什维克,让他们接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不久,他找到了托洛茨基这位有活动能量的助手,此人刚从国外归来,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行列。
这些政党、政治派别按照各自政治主张,展开了博弈和斗争。
在它们的斗争过程中,从二月到十月,是一个社会情绪激进化、革命激进化的过程:
四大派别围绕上述主要问题进行斗争、博弈:每博弈一步,社会情绪就向前急进一大步: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以极大的精力,进行了极为有效的宣传鼓动工作:不支持临时政府,就可以放开手脚,处处同它长反调:它要想德军进攻,我搞反战;它要稳定,我发动工人罢工,农民平分田地。这当中就发展、壮大了自己。
列宁从4月3日回到俄国后的三个月内,共在党的69种机关刊物上,发表了175篇文章。我查了一下《列宁全集》第29、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平均每天写2篇文章,最多时每天写6篇文章。
党发展很快:在工厂、军队、工会、农村发展组织。从2月的2万多一点党员,到10月,发展到10万多。
俄国的政治局势,从4月到10月,遇到了一系列危机。这使临时政府左支右绌,穷于应付。
四月危机:是由外长米留科夫4月18日的文告引发的,他宣布要把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立即引起工人、士兵的示威游行。
危机后,军事部长古契科夫宣布辞职。接着,政府通过决定,罢免了造成危机的直接肇事者米留科夫。内阁成员向彼得格勒苏维埃执委会提议,建立了由自由派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的联合政府(10加6)。有6位社会主义者部长,其中重要者有:邮政和电报部部长и.г.策烈铁里,土地部部长в.м.切尔诺夫;а.ф.克伦斯基得到的职位是陆海军部长。加强了社会主义温和派的地位。
1917年5月,在彼得格勒召开了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其中占优势的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
七月“半个起义”:几乎50万人上街。社会主义不眨个支持乌克兰自治,立宪民主党部长们反对,于7月3日退出了联合政府。这样,第一届临时政府联合内阁便倒台了。
第二届联合政府:7月8日,克伦斯基出任临时政府总理,还保留了陆海军部长的职务。政府内有6位社会主义党的代表,6位立宪民主党人和1个无党派人士。
1917年7月,通过了信仰自由法令。这对社会民主化是迈出的重要一步。
科尔尼洛夫叛乱及其被镇压:
国家的局面在继续恶化。就连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也在谈论“城市的饥荒,越来越混乱的交通,以及工业生产率的下降”;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国库空虚和财政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国家的航船,飘摇在革命的惊涛骇浪中。军队在瓦解,士兵在擅自设立的法庭上审判军官。9月,л.г.科尔尼洛夫为制止混乱,实行军事独裁,恢复帝制,采取坚决的行动:调动骑兵,进军彼得格勒。这被认为是图谋国家政变和建立军事专政。克伦斯基宣布,解除这位叛乱将军的最高统帅职务。
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之后,在9月底,组建了新的联合政府。内阁在克伦斯基主持下,由10位社会主义者和6位自由派人士组成。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温和派占优势的政府。
在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和壮大。因为对科尔尼洛夫军事行动的镇压,改变了当时政治力量的对比。支持科尔尼洛夫将军的立宪民主党,失去了威望。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观念上与民众相通,却又与一无作为的临时政府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布尔什维克的威望就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准确把握住了人们的情绪和愿望,并且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口号。
这样,就开始了“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
“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
首都苏维埃的领导权,转入了布尔什维克之手,л.д.托洛茨基当选为主席。9月5日,布尔什维克в.п.诺根,又当选为莫斯科苏维埃主席。10月初,这些俄国中心,加上乌拉尔,过半数的苏维埃转变到了布党的控制之下。
10月初,布尔什维克把武装起义、夺权提上了日程:
布尔什维克夺权——夺的是临时政府(10加6)的权
临时政府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软弱无力,既解决不了战争问题,也满足不了农民对土地、面包的需要,立宪会议又迟迟没有召开。
这时,列宁向党中央发去了一封信,信中说:“在取得两个首都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多数以后,布尔什维克能够、而且也必须把国家政权夺取到自己手里。”这是发出准备武装起义的信号。
10月初,列宁秘密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在党中央会议上,列宁说服大家,起义一定能取得胜利。列宁制订了通过这些力量——士兵、水兵和工人,夺取首都的计划。
准备十月起义,主要是利用首都的空虚,是一个控制卫戍部队、建立工人武装,通过它们控制要害部门和地区的过程。
在组织和技术方面准备武装起义的工作,由彼得格勒苏维埃建立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担任。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л.д.托洛茨基在准备起义当中,起了最卓越的组织作用。
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是控制军队:
宣传鼓动人员被派进了军队,组建了新的红色近卫军。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发出号召,指示没有它的批准,不准执行任何命令。这样,就把彼得格勒军区司令部的工作置于瘫痪状态。对此,л.д.托洛茨基有个形象的说法,这是军事革命委员会“先从制度上把敌人的四肢捆绑起来,然后把打击对准它的脑袋”。克伦斯基对待新的造反者,采取任何重大对抗措施也无能为力。
武装起义从10月24日清晨开始,对首都的个别地区实施控制,夺取了铁路和芬兰车站。主要事件发生在从10月24日至25日的深夜。列宁从秘密住处来到了斯莫尔尼宫。他不时要求报告胜利的新进展。好消息从首都的四面八方不断传来。25日凌晨,起义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成功地实际控制了彼得格勒的所有地区。
这期间,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冬宫开会,研究对策。克伦斯基在忙于调动军队到彼得格勒来。
没有等到对部长们进行逮捕,在10月25日上午10点,军事革命委员会就发布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工农革命已经实现了!
10月25日晚,在第二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之际,停泊在离冬宫不远处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用一响哑弹发出了向冬宫进攻的信号。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冬宫的主力是一个女兵营),起义者就逮捕了13名临时政府成员,并把他们关押到彼得保罗要塞。
波涛汹涌的事件发生在这届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马尔托夫,指控布尔什维克进行军事政变,认为这将引发流血和内讧。为摆脱危机,他建议成立由所有社会主义政党代表组成的政府。马尔托夫得到了其他孟什维克和大部分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但是,代表大会上各派势力的分裂对他们不利,因为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在代表中拥有绝对优势。在“人民敌人!”“逃兵!”的一片喊声中,这场起义的反对者退出了代表大会的会场。
反对者退出会场后,立即通过了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决议。在第二天(10月26日)的会议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向所有参战国人民和政府发出了呼吁,建议立即就签署公正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提议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媾和。
土地法令是在先前《农民土地委托书》的基础上制定的。包含着对农民最关重要问题的答复:取消地主土地所有权,把地主农庄转交地方农民代表苏维埃经管。而最后做出这一决定的,则应由立宪会议解决。
不允许拖延召开立宪会议的问题,是法令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在那个时期,这曾是布尔什维克批判临时政府的最着力之处。他们屡屡强调,政权转归苏维埃必须确保立宪会议的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建立的新政府,同样被认定是任期到立宪会议召开为止的临时性政府。不过,与先前不同,它却冠上了新的名称——人民委员会议(人民委员会)。13人组成,主席就是列宁。
选举了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其上百名成员中,布尔什维克占居约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左派社会革命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是л.б.加米涅夫,不久,这一职位由я.м.斯维尔德洛夫取而代之。
克拉斯诺夫将军的部队,遵照克伦斯基命令,曾向彼得格勒发起征讨。
从10月28日持续到11月3日,在莫斯科,起义者与克伦斯基拥护者之间有过战斗行动,最后,以布尔什维克方面的胜利而告终。随后,逐渐在两三个月期间,苏维埃政权在大多数中心省份建立了起来。
布尔什维克初步的革命改造措施
通过了《关于消灭等级和公民品级》的法令,在社会上取消了等级划分、特权和限制。消灭了称号、爵位和品级。
<出版法令》,查封了资产阶级报刊。
发布了《关于信仰自由、宗教和教会团体》的法令。后来,这个法令也成了迫害神职人员,亵渎圣物,没收教会财产的根据。
通过了俄国各民族权利宣言,
通过了八小时工作日的法令。《关于疾病劳保》的法令。
从工人监督到国有化:
农村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庄园;土地、牲畜、农具转归农民使用;份地、修道院和国家的土地,也一律转归他们使用。
立宪会议的命运:
1917年11月中旬,举行了立宪会议选举,这是俄罗斯全国期待了数月之久的一件大事。表决按各政党提名名单进行。社会革命党人获得了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居第二位,但大幅度落后于社会革命党人;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得票更少一些。(各政党所得具体票数为:在总共715名代表中,社会革命党获得370票,布尔什维克获175票,左派社会革命党40票,孟什维克40票,立宪民主党17票;剩下的为其他党派和民族组织所得。)
1918年1月5日晚,立宪会议在彼得格勒塔夫里达宫开幕。社会革命党领袖в.м.切尔诺夫,当选为立宪会议主席。я.м.斯维尔德洛夫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向会议代表提议,提出赞同苏维埃政权早先通过的所有法案。他还号召对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投支持票。当大多数代表拒绝对я.м.斯维尔德洛夫提议投赞成票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代表退出了会议大厅。随后,左翼社会革命党人也退出了会场。留在会场的代表,开始转入和平和土地问题的讨论。凌晨,布尔什维克的卫队打断了他们的工作议程,代表被驱散。到1月6日,当他们又回到塔夫里达宫时才发现,会场大门被上了锁。几个小时后,出台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法令,宣布立宪会议被解散。
解散立宪会议,是个重大步骤:意味着排除了建立纯粹社会主义多党政府的可能;这激化了政治矛盾,开启了国内战争的肇端。
很快,1月10日,第三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大会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和最贫苦农民的专政”;而对不劳动的剥削者、商人、神职人员和昔日的警察,则一律剥夺他们的选举权。
签订布勒斯特和约
先由前线各师团同德国人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前线的和平友好气氛广为传播。12月10日,在布勒斯特签署了和约。以越飞为首的苏俄代表团,开始了同德国及其盟友的和平谈判。
1918年3月3日,同德国最终在布勒斯特签订了和约(г.я.索柯里尼柯夫代表俄联邦在和约上签字)。按照条约的条件,俄国失去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在这些土地上,居住着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生产着超过70%的钢铁,采掘着90%的煤炭。给德国支付了一笔巨额的款项——12400万金卢布。还把阿尔达汉、巴统、卡尔斯转交给了土耳其。乌克兰中央拉达同德国签订了单独的条约,德军进驻乌克兰,还占领了连带塞瓦托斯波尔的塔夫里切斯科耶省(克里米亚和马捷利科夫的一些地区)。黑海舰队被调入新罗西斯克,按照莫斯科的命令在那里被沉入海底。
俄国国内战争:
1、引发内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打,列宁就提出要 “把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国内战争”。列宁成功实现了这个口号。
布尔什维克实施的革命性改造,触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这个庞大国家的每一个居民。
反宗教法,触动占人口大多数的信众;
国有化:
“剥夺剥夺者”,触动所有有一点贵重物品的人;引起了群众性的抢夺和充公行为(说白了,就是暴力和抢劫)。提出这个口号之后,布尔什维克实际上是把所有哪怕拥有一点点珍贵物品的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粮食专政:打击所有农民和小生产者;
解散立宪会议,使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立宪民主党人,认为他们自己是被不公正地排除到了政权之外。在全民选举的立宪会议中,社会革命党占据优势,其愤怒情绪尤其强烈。
同德国签订的和约:也没有给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增光添彩。像在1917年夏天一样,再次对布尔什维克发出了一片指责之声,说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德国间谍一样破坏俄罗斯。激起了所有有俄罗斯爱国主义情绪的人的反对。
这样以来,深刻的政治矛盾、社会经济矛盾、以及民族和宗教的矛盾,就引起了国内战争。这场战争,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起义、个别的武装冲突,有正规军参加的大规模战斗,还有游击行动和恐怖活动。我国这场国内战争的特点是,为时异常持久,残酷到了血流成河,并且是在广袤的领土上展开的。
列宁在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大会报告中说:“我们在革命初期甚至在战争(指世界战争——作者)初期所预言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这一点,1917年10月25日已经成为事实。” 因此,他认为国内战争的起点,应是十月起义。
2、国内战争的进程:
从1918年5月起,国内战争具有了两军对抗的性质,第一阶段,是褐红色战争: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敌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社会革命党人。
第二阶段,从1918年底到1920年末:红白战争。战争是在布尔什维克和白军之间进行。
第三阶段,1921—1922年:红绿色战争,是布尔什维克与大规模农民起义、克琅施塔得水兵的战争。
所谓“外国武装干涉”,外国兵力并不多,且在俄罗斯边缘地区,不是国内战争的主战场。过去把国内战争说成是同14国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战争,是错误的,是一种反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需要。
“钝角网”按:今年是“十月革命”发生一百周年。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拉开了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由此展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对这一事件展开深刻、全面的反思,表达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评价。
11月18日,钝角网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马龙闪老师为我们解读真实的十月革命面貌如何?当前的俄罗斯社会主流如何看待十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思考?以下为讲座内容,供大家参考。
马龙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原主任,主要学术专长:苏联思想文化史
一、十月革命的基本面貌如何?
一) 对十月革命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十分复杂的历史事件,应抓住几个要点:
1、战争引起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俄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又发展为十月革命;
2、因群众自发而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
3、二月革命建立的政权——临时政府,是自由派和社会主义温和派联合执政的政府,其前景是建立一个议会民主制共和国;
4、1917年从二月到十月是一个社会情绪不断激进化、革命不断激进化的过程;布尔什维克党善于抓住人们情绪,进行宣传鼓动,党的队伍从2. 3万人发展到10万多人。最后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对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莫斯科苏维埃的的领导权,列宁把起义、夺权提上了日程。
5、准备十月起义,主要是利用首都空虚,控制了卫戍部队,建立了工人武装,所以,比较容易地就夺取取了政权。这主要是控制部队的一个过程。夺取政权过程中,仅5人死亡,50人受伤。人员伤亡比二月革命还少。
6、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这时的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温和派与自由派的联合(10位社会主义者加6位自由派)执政。十月革命建立的是“无产阶级和最贫苦农民的专政”。
7、召开立宪会议,是长期以来,全社会、各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党在内的共识;选举的结果,是社会革命党获胜,可建立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
8、解散民选代表机构立宪会议,使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的建立化为乌有。这是引起国内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9、全面引发国内战争的原因是:十月夺权、改造措施、解散立宪会议,签订布勒斯特和约。——引起打击面过宽。列宁要把“帝国主义战争变成国内战争”,这个口号变成了事实;列宁承认:十月革命是国内战争的起点。
了解十月革命,就要掌握这些要点。这是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基本面貌。
要特别认识到,列宁是伟大的策略家,伟大的革命家,他由二月到十月的发展进程中,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仅举一例。他在3个月间(4月至7月),在69种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了175篇文章,进行宣传鼓动,表现出了极旺盛的精力。当时在布尔什维克力量相当弱小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一举夺取政权,在俄国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世界。列宁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这是十分了不得的。
二)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
要把握四个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统一的历史过程。
过去我们了解的十月革命,大多是从两部电影中得到的。一部是《列宁在十月》,一部是《列宁在1918》。
十月革命已过去百年了,可是在中国,多数人了解的十月革命,其基本史实仍然是文化大革命中放映了十年之久的两部苏联影片,一部是《列宁在1918》,另一部是《列宁在十月》。这两部影片都是斯大林在30年代战胜党内反对派以后,按照“简明教程”确立的史学体系拍摄的。这时拍摄的影片,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演绎和虚构历史的,这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问题。因为作为艺术的电影,一定的演绎和虚构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况且又是在30年代那个堪与我国文化大革命相比喻的、疯狂的年代拍摄的。对于上述的问题,人们的疑窦一直梗堵于怀,但一直以来,没有任何权威史家给予说明,也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著作给予解答。尽管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心存这个问题,但问题还是问题,社会大众还只能默默地日复一日地等待这一解答。
这两部电影反映的十月革命史学,是在上世纪30年代形成的,有一套固定的说法,如,革命前的俄国,”是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这场革命,被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等。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斯大林史学形成之前,社会舆论比较宽容,允许对十月革命有不同的说法,当时,没有形成什么固定的公式。比如,关于俄国革命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问题,说法就很多。
托洛茨基有一种资本主义岛状说,就是其中的一种。他认为,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资本主义在成熟程度上离欧洲资本主义尚且很遥远,它是成一小片一小片,像岛屿状零星分布、发展的,在经济中同时存在着较高形态和低级形态的资本主义;成大片的巨型资本主义结构并不存在的。
列宁在各个时期,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准备十月革命时,革命前夕,在《国家与革命》、《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说俄国是“垄断资本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前夜;可是,四五年后,在《论粮食税》中又说,看一下苏俄的地图吧,在可容纳几十个文明大国的广大地面上,在这些空旷地带笼罩着的确是宗法制度、半野蛮性和十足的野蛮性”。到处是几十里几十里的羊肠小道,甚至没有道路,是“半亚洲式”野蛮状态,充满宗法制的社会关系。(四卷选集第4卷,550页)列宁在此还说:1918年的世界上,德国“体现了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资条件”;俄国只能体现出“政治条件”。也就是说,俄国不具备物质条件。(选集第4卷,534页)
在1923年写的《论我国革命》中,列宁又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是个“无可争议的观点”。(选集同上,726页)
列宁认为,问题不在于此;在于战争造成了“毫无出路的处境”,提供了革命的机会,应该不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是战争引起革命,革命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
我们就从这里入手,来谈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政治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引起了社会分裂,引起二月革命,引起沙皇政府的垮台。在这中间,军队同工人一起,成了二月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经济上,战争花费巨大,引起经济破败,交通紊乱,物价飞涨,物资供应中断,民不聊生。
在军事上, 俄国武器落后,士兵不知为何而战,造成节节败退,死伤惨重。动员服役人员700万人,两三年间,损失350万。军队产生强烈的厌战、反战情绪。
在政治上,“西伯利亚修士”拉斯普京擅权,政治腐败,造成朝野强烈不满。皇室和君主专制制度,威望受到极大打击。
1917年3月8日(2月23日),几乎是由一个偶然事件——“面包骚动”:妇女排队买不到面包,引起这天午餐休息时候,许多工厂举行了抗议集会。
这是自发性的罢工和抗议。
由罢工、抗议集会,不可控制,发展到人民起义:口号是“要面包!”和“打倒战争!”。卫戍部队,士兵们有反战情绪,支持并站在工人一边。这场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任何党派所没有预料到的。
局势不可控,军队不支持,逼使尼古拉二世退位。怎样移交皇位?皇子阿列克赛患有血友病,沙皇无法把权力移交给他,于是,就移交给了自己的皇弟。
皇弟米哈依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拒绝了皇位,他把决定权托付给了“伟大人民的意志”。这样,立即形成了相应的法案。据此,立宪会议必须“确定俄罗斯国家政体和新的基本法”。
这时,形成两个权力中心:主要是自由派(立宪民主党)掌权。
2月27日,几乎同时成立了两个机构,也就是两个权力中心:一个是由杜马议员倡议,成立的国家杜马委员会(临时政府);政府主席是г.е.利沃夫,外交部长为п.н.米留科夫,军事部长是а.и.古契科夫。,司法部长为а.ф.克伦斯基。一个是由孟什维克倡议,成立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很快组织了苏维埃选举,孟什维克领袖之一的н.с.齐赫泽,被选为苏维埃执委会主席,а.ф.克伦斯基被选为副主席。
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以后的形势、各派政治势力的主张和斗争:
政治形势:俄历史上最自由时期;社会组织、报刊如雨后春笋;言论空前自由。反战气氛高涨。当时还处在对德战争中。战与和的问题,土地问题,立宪会议召开问题,是主要问题。
当时存在四大政治派别:
自由派:立宪民主党:
社会主义温和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社会主义激进派:布尔什维克、左派社会革命党;
保守主义派:保皇党、君主派。
这些各个政党、政治派别的政治纲领是各不相同的。
立宪民主党:改变了以前的君主立宪纲领,主张建立议会民主共和国。在战争问题上,他们所持的立场是,“将战争进行到完全胜利”。
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认为,国家面临解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苏维埃必须给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达致进行民主改革的目标。但是,认为并没有在日程上提出夺取全部政权的任务(不主张夺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因此,主张支持临时政府。
但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比较复杂:分护国派、国际派。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对战争和护国主义采取反对的立场。
布尔什维克的纲领:四月提纲:认为,革命已经走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阶段,正达到下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列宁认为,不能支持临时政府,必须把政权转交到苏维埃手里。列宁批判了护国主义,号召士兵在前线停战言和,要求对土地实行国有化,建立对银行资本和工业生产的社会监督。(主张夺权,由无产阶级领导,搞社会主义)是临时政府的反对派。
列宁的立场,甚至在许多布尔什维克中也引起了不满。他对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还极薄弱这一点并没有提出反驳,而只是确认,社会主义革命在战争条件下具有全世界的特点,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将会帮助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列宁成功地说服了布尔什维克,让他们接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不久,他找到了托洛茨基这位有活动能量的助手,此人刚从国外归来,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行列。
这些政党、政治派别按照各自政治主张,展开了博弈和斗争。
在它们的斗争过程中,从二月到十月,是一个社会情绪激进化、革命激进化的过程:
四大派别围绕上述主要问题进行斗争、博弈:每博弈一步,社会情绪就向前急进一大步: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以极大的精力,进行了极为有效的宣传鼓动工作:不支持临时政府,就可以放开手脚,处处同它长反调:它要想德军进攻,我搞反战;它要稳定,我发动工人罢工,农民平分田地。这当中就发展、壮大了自己。
列宁从4月3日回到俄国后的三个月内,共在党的69种机关刊物上,发表了175篇文章。我查了一下《列宁全集》第29、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平均每天写2篇文章,最多时每天写6篇文章。
党发展很快:在工厂、军队、工会、农村发展组织。从2月的2万多一点党员,到10月,发展到10万多。
俄国的政治局势,从4月到10月,遇到了一系列危机。这使临时政府左支右绌,穷于应付。
四月危机:是由外长米留科夫4月18日的文告引发的,他宣布要把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立即引起工人、士兵的示威游行。
危机后,军事部长古契科夫宣布辞职。接着,政府通过决定,罢免了造成危机的直接肇事者米留科夫。内阁成员向彼得格勒苏维埃执委会提议,建立了由自由派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的联合政府(10加6)。有6位社会主义者部长,其中重要者有:邮政和电报部部长и.г.策烈铁里,土地部部长в.м.切尔诺夫;а.ф.克伦斯基得到的职位是陆海军部长。加强了社会主义温和派的地位。
1917年5月,在彼得格勒召开了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其中占优势的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
七月“半个起义”:几乎50万人上街。社会主义不眨个支持乌克兰自治,立宪民主党部长们反对,于7月3日退出了联合政府。这样,第一届临时政府联合内阁便倒台了。
第二届联合政府:7月8日,克伦斯基出任临时政府总理,还保留了陆海军部长的职务。政府内有6位社会主义党的代表,6位立宪民主党人和1个无党派人士。
1917年7月,通过了信仰自由法令。这对社会民主化是迈出的重要一步。
科尔尼洛夫叛乱及其被镇压:
国家的局面在继续恶化。就连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也在谈论“城市的饥荒,越来越混乱的交通,以及工业生产率的下降”;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国库空虚和财政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国家的航船,飘摇在革命的惊涛骇浪中。军队在瓦解,士兵在擅自设立的法庭上审判军官。9月,л.г.科尔尼洛夫为制止混乱,实行军事独裁,恢复帝制,采取坚决的行动:调动骑兵,进军彼得格勒。这被认为是图谋国家政变和建立军事专政。克伦斯基宣布,解除这位叛乱将军的最高统帅职务。
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之后,在9月底,组建了新的联合政府。内阁在克伦斯基主持下,由10位社会主义者和6位自由派人士组成。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温和派占优势的政府。
在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和壮大。因为对科尔尼洛夫军事行动的镇压,改变了当时政治力量的对比。支持科尔尼洛夫将军的立宪民主党,失去了威望。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观念上与民众相通,却又与一无作为的临时政府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布尔什维克的威望就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准确把握住了人们的情绪和愿望,并且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口号。
这样,就开始了“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
“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
首都苏维埃的领导权,转入了布尔什维克之手,л.д.托洛茨基当选为主席。9月5日,布尔什维克в.п.诺根,又当选为莫斯科苏维埃主席。10月初,这些俄国中心,加上乌拉尔,过半数的苏维埃转变到了布党的控制之下。
10月初,布尔什维克把武装起义、夺权提上了日程:
布尔什维克夺权——夺的是临时政府(10加6)的权
临时政府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软弱无力,既解决不了战争问题,也满足不了农民对土地、面包的需要,立宪会议又迟迟没有召开。
这时,列宁向党中央发去了一封信,信中说:“在取得两个首都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多数以后,布尔什维克能够、而且也必须把国家政权夺取到自己手里。”这是发出准备武装起义的信号。
10月初,列宁秘密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在党中央会议上,列宁说服大家,起义一定能取得胜利。列宁制订了通过这些力量——士兵、水兵和工人,夺取首都的计划。
准备十月起义,主要是利用首都的空虚,是一个控制卫戍部队、建立工人武装,通过它们控制要害部门和地区的过程。
在组织和技术方面准备武装起义的工作,由彼得格勒苏维埃建立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担任。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л.д.托洛茨基在准备起义当中,起了最卓越的组织作用。
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是控制军队:
宣传鼓动人员被派进了军队,组建了新的红色近卫军。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发出号召,指示没有它的批准,不准执行任何命令。这样,就把彼得格勒军区司令部的工作置于瘫痪状态。对此,л.д.托洛茨基有个形象的说法,这是军事革命委员会“先从制度上把敌人的四肢捆绑起来,然后把打击对准它的脑袋”。克伦斯基对待新的造反者,采取任何重大对抗措施也无能为力。
武装起义从10月24日清晨开始,对首都的个别地区实施控制,夺取了铁路和芬兰车站。主要事件发生在从10月24日至25日的深夜。列宁从秘密住处来到了斯莫尔尼宫。他不时要求报告胜利的新进展。好消息从首都的四面八方不断传来。25日凌晨,起义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成功地实际控制了彼得格勒的所有地区。
这期间,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冬宫开会,研究对策。克伦斯基在忙于调动军队到彼得格勒来。
没有等到对部长们进行逮捕,在10月25日上午10点,军事革命委员会就发布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工农革命已经实现了!
10月25日晚,在第二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之际,停泊在离冬宫不远处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用一响哑弹发出了向冬宫进攻的信号。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冬宫的主力是一个女兵营),起义者就逮捕了13名临时政府成员,并把他们关押到彼得保罗要塞。
波涛汹涌的事件发生在这届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马尔托夫,指控布尔什维克进行军事政变,认为这将引发流血和内讧。为摆脱危机,他建议成立由所有社会主义政党代表组成的政府。马尔托夫得到了其他孟什维克和大部分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但是,代表大会上各派势力的分裂对他们不利,因为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在代表中拥有绝对优势。在“人民敌人!”“逃兵!”的一片喊声中,这场起义的反对者退出了代表大会的会场。
反对者退出会场后,立即通过了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决议。在第二天(10月26日)的会议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向所有参战国人民和政府发出了呼吁,建议立即就签署公正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提议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媾和。
土地法令是在先前《农民土地委托书》的基础上制定的。包含着对农民最关重要问题的答复:取消地主土地所有权,把地主农庄转交地方农民代表苏维埃经管。而最后做出这一决定的,则应由立宪会议解决。
不允许拖延召开立宪会议的问题,是法令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在那个时期,这曾是布尔什维克批判临时政府的最着力之处。他们屡屡强调,政权转归苏维埃必须确保立宪会议的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建立的新政府,同样被认定是任期到立宪会议召开为止的临时性政府。不过,与先前不同,它却冠上了新的名称——人民委员会议(人民委员会)。13人组成,主席就是列宁。
选举了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其上百名成员中,布尔什维克占居约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左派社会革命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是л.б.加米涅夫,不久,这一职位由я.м.斯维尔德洛夫取而代之。
克拉斯诺夫将军的部队,遵照克伦斯基命令,曾向彼得格勒发起征讨。
从10月28日持续到11月3日,在莫斯科,起义者与克伦斯基拥护者之间有过战斗行动,最后,以布尔什维克方面的胜利而告终。随后,逐渐在两三个月期间,苏维埃政权在大多数中心省份建立了起来。
布尔什维克初步的革命改造措施
通过了《关于消灭等级和公民品级》的法令,在社会上取消了等级划分、特权和限制。消灭了称号、爵位和品级。
<出版法令》,查封了资产阶级报刊。
发布了《关于信仰自由、宗教和教会团体》的法令。后来,这个法令也成了迫害神职人员,亵渎圣物,没收教会财产的根据。
通过了俄国各民族权利宣言,
通过了八小时工作日的法令。《关于疾病劳保》的法令。
从工人监督到国有化:
农村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庄园;土地、牲畜、农具转归农民使用;份地、修道院和国家的土地,也一律转归他们使用。
立宪会议的命运:
1917年11月中旬,举行了立宪会议选举,这是俄罗斯全国期待了数月之久的一件大事。表决按各政党提名名单进行。社会革命党人获得了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居第二位,但大幅度落后于社会革命党人;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得票更少一些。(各政党所得具体票数为:在总共715名代表中,社会革命党获得370票,布尔什维克获175票,左派社会革命党40票,孟什维克40票,立宪民主党17票;剩下的为其他党派和民族组织所得。)
1918年1月5日晚,立宪会议在彼得格勒塔夫里达宫开幕。社会革命党领袖в.м.切尔诺夫,当选为立宪会议主席。я.м.斯维尔德洛夫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向会议代表提议,提出赞同苏维埃政权早先通过的所有法案。他还号召对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投支持票。当大多数代表拒绝对я.м.斯维尔德洛夫提议投赞成票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代表退出了会议大厅。随后,左翼社会革命党人也退出了会场。留在会场的代表,开始转入和平和土地问题的讨论。凌晨,布尔什维克的卫队打断了他们的工作议程,代表被驱散。到1月6日,当他们又回到塔夫里达宫时才发现,会场大门被上了锁。几个小时后,出台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法令,宣布立宪会议被解散。
解散立宪会议,是个重大步骤:意味着排除了建立纯粹社会主义多党政府的可能;这激化了政治矛盾,开启了国内战争的肇端。
很快,1月10日,第三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大会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和最贫苦农民的专政”;而对不劳动的剥削者、商人、神职人员和昔日的警察,则一律剥夺他们的选举权。
签订布勒斯特和约
先由前线各师团同德国人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前线的和平友好气氛广为传播。12月10日,在布勒斯特签署了和约。以越飞为首的苏俄代表团,开始了同德国及其盟友的和平谈判。
1918年3月3日,同德国最终在布勒斯特签订了和约(г.я.索柯里尼柯夫代表俄联邦在和约上签字)。按照条约的条件,俄国失去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在这些土地上,居住着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生产着超过70%的钢铁,采掘着90%的煤炭。给德国支付了一笔巨额的款项——12400万金卢布。还把阿尔达汉、巴统、卡尔斯转交给了土耳其。乌克兰中央拉达同德国签订了单独的条约,德军进驻乌克兰,还占领了连带塞瓦托斯波尔的塔夫里切斯科耶省(克里米亚和马捷利科夫的一些地区)。黑海舰队被调入新罗西斯克,按照莫斯科的命令在那里被沉入海底。
俄国国内战争:
1、引发内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打,列宁就提出要 “把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国内战争”。列宁成功实现了这个口号。
布尔什维克实施的革命性改造,触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这个庞大国家的每一个居民。
反宗教法,触动占人口大多数的信众;
国有化:
“剥夺剥夺者”,触动所有有一点贵重物品的人;引起了群众性的抢夺和充公行为(说白了,就是暴力和抢劫)。提出这个口号之后,布尔什维克实际上是把所有哪怕拥有一点点珍贵物品的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粮食专政:打击所有农民和小生产者;
解散立宪会议,使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立宪民主党人,认为他们自己是被不公正地排除到了政权之外。在全民选举的立宪会议中,社会革命党占据优势,其愤怒情绪尤其强烈。
同德国签订的和约:也没有给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增光添彩。像在1917年夏天一样,再次对布尔什维克发出了一片指责之声,说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德国间谍一样破坏俄罗斯。激起了所有有俄罗斯爱国主义情绪的人的反对。
这样以来,深刻的政治矛盾、社会经济矛盾、以及民族和宗教的矛盾,就引起了国内战争。这场战争,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起义、个别的武装冲突,有正规军参加的大规模战斗,还有游击行动和恐怖活动。我国这场国内战争的特点是,为时异常持久,残酷到了血流成河,并且是在广袤的领土上展开的。
列宁在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大会报告中说:“我们在革命初期甚至在战争(指世界战争——作者)初期所预言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这一点,1917年10月25日已经成为事实。” 因此,他认为国内战争的起点,应是十月起义。
2、国内战争的进程:
从1918年5月起,国内战争具有了两军对抗的性质,第一阶段,是褐红色战争: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敌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社会革命党人。
第二阶段,从1918年底到1920年末:红白战争。战争是在布尔什维克和白军之间进行。
第三阶段,1921—1922年:红绿色战争,是布尔什维克与大规模农民起义、克琅施塔得水兵的战争。
所谓“外国武装干涉”,外国兵力并不多,且在俄罗斯边缘地区,不是国内战争的主战场。过去把国内战争说成是同14国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战争,是错误的,是一种反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需要。
二、俄罗斯主流社会如何看待十月革命?
先把问题的主体“俄罗斯主流社会”交待一下。
“俄罗斯主流社会”。这是指什么?官方政治精英、官方学界精英,以及俄国社会一切基本认同官方意识形态的政党、团体、组织和个人。
在史学领域的代表,是俄罗斯帝国史学派。“俄罗斯帝国史学流派”是当前俄罗斯的官方史学派。
目前,普京俄罗斯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概括起来说,是属于一种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中派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既坚持俄罗斯 “政治选择”的“民主道路”,“赞同世界各国接受的普世民主原则”, 又主张“主权民主”原则。所谓“主权民主”,就是普京所说的,“俄罗斯的民主是带有自身传统的俄罗斯人民的自我管理的权力,绝非外部世界强加给我们的民主标准”。 第二,是遵循保守主义。按普京的说法,就是“立足于俄罗斯人民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创造的基本道德——精神价值观”,即坚持传统的价值观。 普京特别赞赏别尔嘉耶夫关于保守主义的一段话,在他的国情咨文和年度大型记者会上都引用过:“保守主义——这不是影响向前和向上运动的力量,而是阻碍向后和向下的力量”。
普京的这种保守主义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尊重本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包括苏联时期的帝国因素,即强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和“铁腕”治国理念。 这实际上就是“中派”原则,因为他需要多数选票的支持,以团结俄罗斯各阶层人民共同致力于国家的伟大复兴。
从上面可以看出,普京的思想体系就属于这种带有若干自由主义色彩的中派保守主义。这种思想体系,正体现在国家官修统一教科书的指导思想和脉络体系中,体现在它对十月革命的历史书写中。所以,官修统一历史教科书对十月革命的书写,属于保守主义的史学流派。俄罗斯保守主义的特点,是站在俄罗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立场上,维护其大国的尊严和荣誉,以此选择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近年,俄罗斯出现的这个“帝国史学流派”,它对整个俄国史的观点,对诺曼诺夫王朝的书写,实际上反映着上述普京官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官方史学派。
这个官方史学派近年按照普京指示,投入巨大精力,几乎费时3年(2013、1—2015、9)时间,经过制定统一历史文化标准,编写教科书写作大纲,接着又在这一基础上编写出众多教本,最后在17种教科书竞标中脱颖而出,选定三种可在全俄范围使用的统一历史教科书。在这三种教科书中,又有其中一部获得了官方和学界的最大认可,这就是“大鸨”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俄罗斯史》,因此,我们在此称它为“范本”教科书。因为它比其他两部——“教育”出版社和“语言”出版社的教科书,更为官方和学界所认可。它所提供的20世纪苏联史,尽管还免不了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基本史实是可信的、有档案依据的。而且,在选定的这三种范本教科书之中,我们依据的是观点最为稳健、最为持重的一种,它对各种灾难牺牲死亡的数字,采用的是最低、最保守的数字,这一点,甚至是俄共历史家也不得不承认的。
这部教科书,是当前俄罗斯官方史学派的代表作。它所提供的,是苏联解体后,在揭秘档案基础上最基本的史实;它所表达的,是官方和学界双方最有代表性的立场。
现在就主要以这部教科书为依据,看看当前俄罗斯官方和学界主流是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
先从总体上看。
1、从总体上是怎样书写和看待十月革命的?
这部教科书总的来说,是把十月革命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上,同1917年二月革命的联系中,来呈现这段历史的。《20世纪俄罗斯史》开篇第一章,就是“大震荡年代的俄罗斯”,该书就是在这一总标题下,包括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三部分,介绍了了十月革命。
如果把这种写法同过去苏联时代书写十月革命的历史著作加以对比,可以看出,这种写法发生了体系性的变化。过去的写法,总要介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陈十月革命的历史前提和必然性,等等,然后才进入十月革命的书写。这个本子直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切入,将上述三大历史事件连在一块,来介绍十月革命,这在历史观和史学体系上是一个巨大变革。
首先,单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十月革命的背景,把二者联系在一块来写十月革命,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含义:1)认为,基本是战争加剧各种矛盾,引发革命——这里包含着对十月革命是否具有必然性的认识;2)包含着对十月革命评价的变化。教科书说,“一战的结束揭开了现代史的纪元。”接着,又这样说:“1917年发生的伟大俄国革命和1917年10月开始的‘苏维埃实验’,由于对世界历史过程的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于世界大战和革命,根本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 这里,是连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两次革命合并在一块进行评价的,包含着在十月革命评价上的变化:抬高了一战和二月革命的评价,相应地却贬抑了十月革命。
其次,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合在一起,统称为“俄国大革命”,以此来书写这段历史。应该说,这不仅是俄国近现代历史体系的一个巨大变化,也是当前俄罗斯对整个20世纪政治发展认识、评价的变化。过去的苏联史,把二月革命的性质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十月革命定性为“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现在把它们合为一体了,去除了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说辞,也否定了两个不同革命阶段的划分,把“十月事件”看成了是“二月事件”的继续。这个变化不啻是翻天覆地的。有消息披露,这是由杜马议长任组长,分别由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任副组长的统一教科书大纲起草小组和俄罗斯历史学会,打报告给总统,由总统批准,才最后确定下来的。 可见,这一问题之重大,非同小可;从这一决策程序可以看出,这是关系整个俄罗斯国家大局——不仅涉及对国家过往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也关涉国家当前发展道路和未来前途的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意识形态议题。
第三,该教科书也分别谈论,分别评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二月革命称为“1917年二月事件”,或“1917年二月的革命事件”;称十月革命为“1917年十月事件”、“苏维埃实验”或“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从这些称谓看,目前对这段历史的评价都是较为中性和客观的,既不像苏联时代,固定使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用语,也没有采用后苏联时期一度较多流行的“十月政变”的说法。
关于“二月革命”,教科书是这样评述的:“二月革命导致了君主专制制的瓦解,开启了革命的一整个过程,它的第一阶段,是1917年,即从二月到十月的这个时期。” 关于十月革命,教科书指出,这是“不只改变着整个俄国历史,也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 显而易见,这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
2、关于十月革命的前提
对于这个问题,教科书的观点十分明确:就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各版本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是高度一致的。“大鸨社”和“教育社”的教科书都引用了普列汉诺夫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大鸨社”教科书引用了普列汉诺夫这样一段话来批判列宁的“四月提纲”,该书是这样说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元老普列汉诺夫,甚至把他昔日的战友比作是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作者。稍后,在夏天,他又有一个著名的说法:‘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将来才能烤制出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教科书指出,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并没有感到难堪。他对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还极薄弱这一点,也没有提出反驳,而只是确认,社会主义革命在战争条件下具有全世界的特点,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将会帮助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教育”出版的社教科书,在这里引用的是普列汉诺夫1917年10月28日《致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信中这样说:“无产阶级在居民人口中还占少数……农民需要土地,它不需要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俄国无产阶级不合时宜地夺取政权后,将无法完成社会革命,只能挑起国内战争,而这一战争最终将使它远远倒退到今年二月夺取的阵地……我不为彼得格勒不久前的事件感到高兴,倒为它十分诅丧……政权必须依靠全国所有有生力量的联合,也就是要依靠所有对恢复旧秩序不满的阶级和阶层。”
此外,“大鸨社”这部教科书还引用列宁一段话来说明十月革命没有必然性:就连列宁在二月革命前夕(1917年1月)还说革命是十分遥远的事情:“我们这些老头子,可能等不到未来革命的决定性战斗。”
一方面,引用了普列汉诺夫的这几段言论,另一方面,直接把一战作为俄国革命的前提来讲,这样,就把十月革命必然性这个问题讲得十分明白了:认为仅仅是战争加剧各种矛盾和危机,引起了这场革命。
无疑,这是以当代俄罗斯史学的有关研究为基础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学者完全肯定了托洛茨基1922年同史学家波克洛夫斯基辩论时的观点,他认为: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资本主义在成熟程度上离欧洲资本主义尚很遥远,它是成小片状,像岛屿一样零星分布发展的,在经济中同时存在着较高形态和低级形态的资本主义;成大片的大型资本主义结构并不存在。 这个观点曾被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权威的集体著作《20世纪俄罗斯史》所引用。
至于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按照н.а.伊万诺夫(н.а. иванов)的统计,在1910年代,只有很少一部分工人参加反对企业主和专制制度的斗争:这样的罢工,在1910年只占1.4%,到1913年才达到13.4%。 参与政治罢工的不仅人数少,而且很分散,只不过是地区性、局部性的。工人运动的这种发展状况,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前提所要求的那种水平。
3、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
对于这个问题,教科书采取的是客观罗列、介绍各种观点,通过客观叙述来表达作者观点的。
“大鸨社”教科书是这样说的:“布尔什维克实施的革命性改造,触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这个庞大国家的每一个居民。有人认为,这些改造是通向“光明未来”的步骤,有人则把它们评价为通向灾变的险途。”
接着又说:“布尔什维克把苏维埃政权称作是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权,因为它给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提供了管理国家的可能。但是,布尔什维克的敌人却断言,苏维埃代表不了全体人民,事实上政权仅包括了一个政党的上层集团。布尔什维克把1917年的十月革命解释为革命的深入,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转变。他们的政敌则断言,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的反动,因为二月革命开辟了建立民主制度的道路。”
关于十月革命建立的国家制度,教科书又说:“国家形式上存在着苏维埃制度,理论家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但事实上建立的是 一党专政。其他的社会主义政党,除俄共(布)外,在苏俄已不复存在(或者说,是处在暴力下的自我消亡状态中)。”
教科书在此对十月革命性质的这种表述,实际是同上面对十月革命前提的观点相呼应、相协调的。在其作者看来,既然俄国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不足,布尔什维克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就必然诉诸强迫专制和流血暴力,而这些措施,往往是针对农民和广大社会阶层的。加上产业工人和贫雇农只占人口少数,这样,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就变成了大多数人。这样,十月革命所建政权的性质就遭到疑问。所以本书对政权性质所采取的态度,是客观罗列苏维埃政权敌我双方的观点,作者自己对此并没有直接表态,但其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
4、关于十月革命的结果、影响和意义
有关十月革命的结果,教科书揭示了十月革命的近期后果和远期后果。
从近期后果看,是引起了国内战争,而国内战争被看作是一场“民族悲剧”。“1917年革命揭开了国内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成了俄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这里是笼统就整个俄国革命而言的,实际上在文本的叙述中,具体指的是十月革命:比如在《大震荡年的俄罗斯》一章总结中是这样说的:“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驱散全民选举的立法会议,签订布勒斯特和约,在经济在上实行社会主义原则,是俄国发生国内战争的主要原因。” 把这四方面的原因概括到一块,就是十月革命。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引起了国内战争这一悲剧。
接着,还指出了由此引起的后果:“这场为时长久的、血流成河的战争,其特点是,敌对双方表现出了对抗的极端残酷性。战争伴随的是经济的进一步瓦解,饥荒的蔓延和疾病的流行。数百万人因此而死亡,许许多多人不得不抛弃祖国,离乡背井。” 在这个教科书的写作大纲中讲得更直截了当:说国内战争是一场“民族悲剧” 。
至于远期后果和影响,“教育社”教科书认为,“一系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在任何革命发展中都可清楚看出各个革命阶段的交替。”并引用в.м.哈恰图良的一段话来做了说明。这位历史学家指出,革命过程一般都会经历下述阶段:危机→群众性发动和革命转折→形成“权力真空”→政权转入代表机关→各个政党的斗争→复辟(旧秩序的部分恢复)。 这里指的是,“任何革命发展”都发生这种“革命阶段的交替”。不言而喻,其意涵也应当包括十月革命。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从一个长视野来观看,也就是从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即从俄国革命始,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即到叶利钦-普京的俄罗斯,这正是发生了一个大体如哈恰图良所说的一个历史循环。
如果借用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延续”;在大革命之后,“行政集权”往往“能在旧制度的废墟之上复活”。 看苏联当年的专制集权和俄罗斯目前的情况,就更可以明显看到十月革命的后果了。
由于这是一部按官方提纲写作而成,又是经集体多方磨合协商而产生的一部著作,其中自然不乏某些表述和思想观点上的前后不一和矛盾之处。比如有关十月革命的影响、意义问题,教科书就存在着某种论述的矛盾。一方面,正如上述所说,认为十月革命既是对二月革命的“反动”,又是国内战争的原因,引起了这场“全民族的悲剧”、“灾难”,等等,另一方面,在这一章的最后又说:“1917年俄国革命成了世界历史上的最伟大事件之一。对我国来说,它意味着彻底破除世世代代的传统,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焕然一新。“俄国人民享有了自由的桂冠”——高尔基这样形象地写道。
还说,“1917年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祖国历史的范围。布尔什维克在俄国所建立的新的社会制度成了全世界千百万人们的范例。到处出现了共产主义组织和政党。布尔什维克感觉自己是世界革命的先锋队。1919年3月,在俄国成立了共产国际,用以联合各国共产党人。共产国际面临的任务是建立“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
“十月革命的思想不仅影响着革命者,也影响“资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开始修正自己的政策,力图缓和社会矛盾”。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评价上的矛盾昵?1)是现实的反映。历史事实好像也正是这样,一方面引起战争,是悲剧,是灾难,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看,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2)这样的评价,是俄罗斯民族现实主义与弥赛亚思想所呈现的矛盾状况的反映。一方面,很现实,看到了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弥赛亚思想,民族自豪感,所以禁不住对十月革命的赞扬。
5、有关十月革命过程的几个具体问题:
1)十月革命是一个由战争引起革命,又由革命引起战争的过程
由纯粹战争引起革命,说明是战争的条件激化了各种矛盾,而引起的革命,而不是俄国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引起的革命,所以十月革命作为一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是缺乏的,社会经济前提是不足的。。
一般来说,革命不应该再引起战争。就中国历次农民革命、农民战争而论,革命后建立的新王朝一般来说,都有一个休养生息、和平安定的时期,很少有继续战争的。
十月革命之所以引起战争(国内),是因为革命采取的各种措施打击面过宽,滥用暴力,等等。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当时的俄国,的确存在着一个不驱散立宪会议,由各个社会主义政党联合执政的选择。如果是这样,就大概可以避免这样一场国内战争。
2)对“科尔尼洛夫叛乱”的重新书写
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称科尔尼洛夫1917年8月调军队进入彼得格勒为“叛乱”,连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也是这样定性,并因此解除了他的最高统帅职务。然而,这部教科书在书写这一事件的标题却是:“科尔尼洛夫将军的发动”。
在具体叙述中,先是强调国家各方面“局面在继续恶化”,“国家的航船飘摇在革命的惊涛骇浪中”,“需要采取坚决的行动”。而“敢于迈向这一步的,是骁勇的л.г.科尔尼洛夫将军”。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来看,大有把科尔尼洛夫将军描写为,有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气概,字里行间不仅没有任何否定之义,反倒是含有某种褒义。最为明显的是,没有对其定性为“叛乱”,而用“发动”标明,其重新书写,重新评价之义甚明,
3)关于武装起义和攻打冬宫
十月武装起义的过程,实际是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夺得优势地位后,一步步控制军队的过程。一方面往卫戍部队里派遣特派员,控制卫戍部队,架空彼得格勒军区;另一方面,在工厂组织赤卫队,为控制各要害部门、要冲地区做准备。控制住卫戍部队后,彼得格勒军区手里只剩下几所军校的士官生和妇女营(几千人),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所以,在“主要事件发生”的“10月24日至25日深夜。……起义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成功地实际控制了彼得格勒的所有地区。克伦斯基遭遇失败后,乘车逃往普斯科夫,他寄望于能把忠于临时政府的前线部队调往彼得格勒。”
“10月25日晚,第二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正是在这个时刻,停泊在离冬宫不远处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用一响哑弹发出了向冬宫进攻的信号。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冬宫的主力是一个女兵营),起义者就逮捕了13名临时政府成员,并把他们关押到彼得保罗要塞。”
整个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只动用了2.5—3万人,整个事件死亡5人,伤50人,比二月革命损失还小。
4)对解散立宪会议的评价
从叙述的过程看,教科书显然认为,解散立宪会议违背了二月革命后各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所达成的共识,是无理违法驱散人民代表机构的行为。所以,作者的同情是在立宪会议一方。
立宪会议的表决结果是:“社会革命党人获得了相对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居第二位,但大幅度落后于社会革命党人;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得票更少一些。”
至于解散立宪会议的过程,教科书是这样写的:1918年1月5日“凌晨,布尔什维克的卫队打断了他们的工作议程,代表被驱散。到1月6日,当他们又回到塔夫里达宫时才发现,会场大门被上了锁。几个小时后,出台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法令,宣布立宪会议被解散。有几个城市举行了支持立宪会议的游行示威,但被布尔什维克驱散(有一些示威者死亡)。”
5)对从多党苏维埃到一党苏维埃的评价
教科书主张建立各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左派社会革命党暗杀了德国大使以后,“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结成的政治联盟,便彻底遭到了瓦解。这时,全部的国家政权机关,都落到了列宁一党的控制之下。”
从这一简要叙述中,就鲜明地透露出了教科书的倾向和立场。
6)关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作用:
在准备起义的过程中,托洛茨基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起了最卓越的组织作用” 。在国内战争时期,“担任陆海军人民委员的л.д.托洛茨基,在组织红军中起了重要作用。他还领导了革命军事委员会,这是指导战斗行动的机构。”
在这个版本的教科书中,在整个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的章节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斯大林的名字。而出现其他布尔什维克党军政领导人的有列宁、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布哈林和几乎所有五个元帅的名字。
以上就是这部教科书所呈现的有关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
三、俄社会主流对十月革命和20世纪历史的反思
当前,俄罗斯的社会主流是属于保守主义思想流派的。
上述教科书对十月革命的书写,实际上反映着保守主义史学流派对十月革命和20世纪历史的反思,也反映着当前俄罗斯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对十月革命和20世纪历史的认知和思考。
在过去100年,研究十月革命的这个保守主义学派,长期以来在史学中一直很薄弱,没有充分显露出来。十月革命后,只是在邓尼金等白俄将领和高官显贵的回忆录和史学著作中才有所体现。他们明显站在俄罗斯国家主义的立场上维护沙俄利益。在经历数十年后,在后苏联时代,这个保守主义史学流派才以索尔仁尼琴等人为代表,得到了一定发展。目前,它又通过这部教科书对十月革命和20世纪俄罗斯历史的书写,鲜明而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过去100年在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史学派对十月革命的解释和论说起着主导作用。后来随着苏联改革和随后的解体,自由主义史学派继承俄国侨民史学和西方史学的传统,兴盛了起来,曾出版不少著作,一度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但随着自由主义在俄罗斯吸引力的下降,进入新世纪,俄罗斯精英开始从新的视角反思苏联20世纪的历史,重新思考和认知十月革命。上述这部统一历史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着以普京为代表的当代俄罗斯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对过去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他们对苏联历史和十月革命的认知,不仅离开了苏联史学,而且也相当程度地离开了自由主义史学。大量事实表明,他们重新退回到了保守主义史学对俄国历史和十月革命史的认识。综合起来,他们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大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史为鉴,反思历史,改变了长期以来对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认识和评价。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在一个半世纪的期间内,沙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的舆论多是肯定、推崇激进主义,贬斥、反对保守主义的,总是把激进主义同革命和进步联系在一块,而将保守主义作为“反动”、“僵化”、“倒退”,甚至“黑暗”的代名词。现在,俄罗斯正在改变这种观念,官方和主流社会正像肯定“帝国”这个概念一样在肯定“保守主义”。前面已经提及,普京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别尔嘉耶夫关于保守主义的那段言论:保守主义,其思想的“意义不在于它阻碍前进和向上,而是在于阻碍后退和和向下,阻碍向混乱的黑暗发展,阻碍返回原始状态” 。与这种肯定保守主义相对应,在当前俄罗斯,在相当社会精英的心目中,激进主义在不小程度上成了“后退和向下”,“向混乱”发展的力量。激进主义变成了同“暴力”、“恐怖”、“大饥荒”,甚或灾祸相联系的概念。人们唯激进主义“是祸”,唯恐避之而不及,在人们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人人厌恶、喊打的对象。再不像100多年前以来,是人们推崇和追随的思想政治潮流。
与摒弃激进主义潮流相反,现在俄罗斯社会正提倡回归传统,提倡“支持承载传统价值观的体制机制” 。普京多次在国情咨文中谈到这个问题,要求“保护传统价值观”。他说:“这种价值观几千年来构成了每个民族文明的精神和道德基础: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真正人生的价值观,也包括宗教生活,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人道主义的和世界多样性的价值。”
2)与上述一改对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的传统看法相联系,俄罗斯目前不仅贬低十月革命,而且漠视二月革命的意义;可以说,几乎回到了沙俄改革家斯托雷平治理国家的理念和道路上去。当前普京领导的俄罗斯,自视为十月革命前沙俄帝国的继承者,就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3)与贬低十月革命、漠视二月革命相对照,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知和评价,又回到了一战时期沙俄和协约国的官方立场,认为对俄国来说,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捍卫斯拉夫民族的战争,甚至把这场战争看成了“第二次卫国战争”,几乎到了与1812年反拿破仑入侵和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等量齐观的地步。对全世界来说,又把一战看作揭开了 “20世纪的序幕”。这种回到沙俄时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知,最典型不过地代表了保守主义的世界观和政治理念。
4)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在俄罗斯保守主义史学派和社会精英看来,从1917年俄国革命开始,到包括整个20世纪的新世纪初,这是一个历史政治的大循环、大轮回:从革命危机开始,经过“革命过程”的一系列阶段。又回到了“旧秩序的部分恢复,”即“复辟”阶段。 他们认为,“每一个革命过程”都是如此,都脱不出这个大轮回、大循环的周期。
5)同上述政治思想理念相呼应,目前俄罗斯对1917年俄国革命时期分别代表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大思潮的三个最重要代表人物——列宁、克伦斯基和科尔尼洛夫,采取了与从前完全不同的认知和评价标准:贬抑革命激进主义的列宁,为专制保守主义的科尔尼洛夫翻案,同情自由主义的克伦斯基,但对他的花言巧语、软弱无能又语带讥刺。这在目前的统一教科书中都一一表现了出来。
6)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的自由主义史学,当前俄罗斯的舆论,更多贬低和诋毁列宁,而对斯大林和他那个时期苏联的帝国因素(红色因素除外)则更为欣赏、更多肯定一点。这从普京近年的一系列言论中,就较为明显地表露了出来。也从近年俄罗斯进行的关于俄国和苏联时期历史人物排行榜的民意调查中表现了出来,一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列宁大大领先的状况,变成了斯大林一路领先,处于比列宁更加受尊敬的地位(虽然否定其“大镇压”和“红色因素”)。从俄罗斯国家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斯大林和“伟大卫国战争”联系在一块,打败德国,使苏联荣登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地位,这极大满足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弥赛亚意识。
7)近年俄罗斯史学在整合后苏联时期社会思想乱象的同时,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和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对十月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同德国签订的布勒斯特和约,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批判态度;相对的,对1917年9月科尔尼洛夫为挽救国家危局和乱象所采取的军事专制手段,则更多了一份同情心。
8)用历史上的“铁腕”,呼唤当代的“铁腕”;通过肯定历史上专制君主、“铁腕人物”的形象和政绩,为现实中的“铁腕”治国提供历史借鉴,并为铁腕治理打造思想政治上的合法性。
上述这些,就是我们通过普京范本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十月革命的书写,透过近年俄罗斯保守主义史学流派的兴起,以及以该学派为代表的俄罗斯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对俄国革命和20世纪历史的反思,从他们对历史的新的认知中所揭示出来的当前俄罗斯主流社会的思想政治动向;从这里也可以从特定视角观察到当今普京俄罗斯未来的政治走向。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