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陆铭: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不要总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
当前位置:z6尊龙凯时集团-zl尊龙凯时集团 > 经济字号:

陆铭: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不要总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z6尊龙凯时集团

陆铭: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不要总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
2020-10-22 10:32:11
来源:南都观察家 作者: 陆铭
关键词:全球化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中国经济接下来选择走的道路,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这也符合决策层对未来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方向。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是有一些普遍规则的。如果真的要推进全球化,还是要更多强调全球的全球化,要建立在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

  局部合作的碎片化的全球化只会是过渡阶段

  全球化一定是有两面性的:从正面角度来讲,全球化带来的繁荣,以及国际贸易推进自由化以后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作为这一波全球化当中积极参与的大国,获得了全球化的红利,推进了最近20年的快速增长。我认为这是全球化的积极方面。当然,我也看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

  但首先我们应该在观念上澄清一点: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还是科技领域的全球化,是全球治理的形成过程。

ff0f3b2f-e2da-4b60-9c5c-69b29f1e2f07.jpg

  现在大家讨论的“去全球化”,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似乎好像经济领域的去全球化能够防范一些经济上的风险。但是,如果这种去全球化进入到了科技和治理领域,带来的问题恐怕要比在这些领域里面去推进和维持全球化来的让人更加失望。

  首先,在科技领域,现在国际和国内都有一些支持脱钩的声音和倾向。但是据我所知,其实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全球的技术合作已经深化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很多专利是相互引用的,已经不能完全清楚的去分清哪一个是美国的科技,哪个是中国的科技。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的推动,更加使得科技的全球化几乎成为不可能完全脱钩的状态。

  再来讲全球治理:二战以后建立了很多全球治理体系,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imf等体制和wto、who等机构。最近,在这些体制和机构的运转受到许多挑战的时候,主导性大国却逐个“退群”了。这样的趋势还是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觉得蛮失望的。如果这种在全球治理领域里面出现的去全球化趋势再进一步继续下去,我认为全球范围内抗击风险的能力反而会下降,这并不是令人愉快的结果。所以,在接下来的世界里,全球治理仍然会是一个需要通过合作去解决的重要问题。

  接下来再说全球化的另一面:“问题”或者“风险”。全球化的确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疾病的风险,其本身会带来经济的风险。这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重创,在中国还算是好的,对于美国、对于欧洲影响更大。

  除了疾病的风险以外,全球化还带来很多其它的风险。可能是因为这次新冠疫情对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直观的冲击,所以大家对疾病的风险感受很深。但是冷静回顾一下,即便没有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人类就没有面对过全球化的风险吗?

  这次新冠疫情的确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很多人的死亡,但是历史上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就没有带来过人的死亡吗?比如,全球范围内传播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失业、贫困、死亡,可能会超过一场全球流行的疾病带来的死亡。但是我们往往会觉得,经济的风险似乎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感受到的——有些富人可能感觉到没有那么强烈,有些身在边远地区的人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强烈,所以这可能也跟认知有关。

  另外一个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其实也跟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些去全球化趋势和政治动荡,以及右翼势力、民粹势力的上台有关,那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一轮的全球化进程,的确有非常明显的做大蛋糕的作用。但这一波的全球化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的上升。收入差距的上升就带来了民众的不满,比如年中美国的一些社会动荡,它的直接原因不是疫情,而是因为借着疫情,群众来抒发对于上一波全球化遗留下来问题的一些不满。

  全球化进程当中面临的风险跟国际的互信合作有关。如果全球范围内的参与者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和互信,二战以后建立的这套体系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运转的。但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趋势,恐怕这种全球合作和互信的基础没有了,那么有些领域的风险实际上会被放大。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二战以后所形成的这套国际合作的秩序和体系是如此脆弱。

  所以,接下来全球化怎么走,如何去面临这种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里面新的挑战,的确需要有所考虑。

  总结一下,我们对于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化所面临的风险,要有高度的警惕;但我同时也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对这场风险上升到更加严重的程度去看待它。

  第一,从经济的角度,最近的一些数据已经显现出来,全球经济在强劲反弹,中国的经济恢复速度也非常之快,现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已经出现强劲反弹的趋势了。我们在疫情刚刚爆发的2、3月份,对于经济未来的预期可能存在过于悲观的情况。

  第二,在观念意识上,风险永远是跟进步并存的。全球化确实面临着种种风险,然而有时候风险可能也是机会,能让我们认识到这种进步所伴随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些环节。打个比方,这个东西它可能就是一个“上帝之吻”,所以它给了我们人类社会一个进步的可能性和机制。但是如果你哪天被上帝“吻”了一下,坦率讲,什么结果你也不知道的。

  所以,面临这样一个进步和风险并存的社会,解决的方案绝不是回到起点。阶段性所出现的去全球化,很有可能最后走向局部合作的全球化,或者碎片化的全球化。但是,这可能只会是一个过渡阶段。当我们最终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和思考清楚以后,再走向合作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全球的全球化,这才是人类未来最美好的结局。

  全球化和市场化是有一些普遍规则的

  谈论疫情之后经济是否还能回归上行,一定要区分短期和长期。从短期来讲,最近出来的数据比之前的预测要乐观一些。这个乐观不是说今年没受冲击,今年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全球经济总体上呈负增长。但我们之前的预期非常悲观,而根据最近这些数据,又似乎没有悲观到那个程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反弹。

  我们最近在做的数据分析,其中包含了全国货车数据,大概到四五月份,数据就已经基本恢复到春节前,也就是疫情大爆发之前的水平了。当然这个数据不能很好的反映服务业的情况,相对来说,到目前为止服务业并没有很好的恢复,所以可能今年对于服务业的影响会更大一点。

  另外,从生活感受角度讲,今年上半年我基本没出过差,但从暑假开始,就是我们的疫情基本稳定、没有大范围爆发以后,我就开始忙起来了,9月份我线下的活动还有差旅恢复得非常快。前两天我到北京出差,北京的商旅基本上也都正常了。

  如果看环比数据,今年下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弹;如果看同比,今年可能还会有明显的增长率下滑的状况。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悲观一点可能只增长1%,乐观一点增长可能在3%,比我们原先预期的比如说5-6%的增长目标少一半,但是放到全球,跟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很可能是增长率最快的经济体。

  我再讲一个大家平常不太注意的问题,就是这次经济冲击跟历次经济冲击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它的结构性特点明显。以前的经济危机,往往受冲击更大的是富人,而这次冲击了很多中小服务业,还有我们的出口加工部门。前段时间受冲击的,恐怕是大量低收入群体,有失业率的上升、收入的下降,所以收入差距很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大。这一点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警惕。

  长期来看,前一阶段的“浪漫的全球化”的终结,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共识。但是怎么看待所谓的狂飙突进的浪漫的全球化的终结呢?

  我认为:第一,不会退回到原子化的社会,因为技术的全球化几乎不可能再往回退,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第二,资本的力量还是强大的,大家要挣钱,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不管怎么样,它都是资本要寻求的一个增长空间。

  在这些意义上来讲,全球化不会倒退到二战以前,也不会退回到冷战结束前的情况。但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第一,全球化变成一个局部的全球化,而不是全球的全球化。第二,有可能会出现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冲突。

  再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应对?

  最近我参加了总书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召开的专家座谈会,总书记有一个表述值得大家注意,也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际、国内双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我们在走“双循环”,并且以国内循环为主的这个发展模式的时候,已经是逐渐恢复常态了。他特别强调,双循环不是不要国外的外向循环,而是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

  在这样的一个大政方针之下,中国经济接下来选择走的道路,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这也符合决策层对未来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方向。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是有一些普遍规则的。如果真的要推进全球化,还是要更多强调全球的全球化,要建立在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

  中国在接下来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更多强调市场经济是有一些共性的,并不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而是说全球范围之内的各个类型的市场经济都有一些共同的基础和原则。但是,我们要保持和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历史的传统。在全球化进程当中推进一种“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它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有这样,中国接下来才可以有更好的作为。我们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要去承担全球化过程中的引领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责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南都观察2020年夏季论坛发言编辑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昀舒
陆铭: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不要总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

陆铭: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不要总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

2020-10-22 10:32:11
来源:南都观察家 作者: 陆铭
关键词:全球化 我要评论
中国经济接下来选择走的道路,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这也符合决策层对未来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方向。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是有一些普遍规则的。如果真的要推进全球化,还是要更多强调全球的全球化,要建立在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

  局部合作的碎片化的全球化只会是过渡阶段

  全球化一定是有两面性的:从正面角度来讲,全球化带来的繁荣,以及国际贸易推进自由化以后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作为这一波全球化当中积极参与的大国,获得了全球化的红利,推进了最近20年的快速增长。我认为这是全球化的积极方面。当然,我也看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

  但首先我们应该在观念上澄清一点: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还是科技领域的全球化,是全球治理的形成过程。

ff0f3b2f-e2da-4b60-9c5c-69b29f1e2f07.jpg

  现在大家讨论的“去全球化”,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似乎好像经济领域的去全球化能够防范一些经济上的风险。但是,如果这种去全球化进入到了科技和治理领域,带来的问题恐怕要比在这些领域里面去推进和维持全球化来的让人更加失望。

  首先,在科技领域,现在国际和国内都有一些支持脱钩的声音和倾向。但是据我所知,其实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全球的技术合作已经深化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很多专利是相互引用的,已经不能完全清楚的去分清哪一个是美国的科技,哪个是中国的科技。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的推动,更加使得科技的全球化几乎成为不可能完全脱钩的状态。

  再来讲全球治理:二战以后建立了很多全球治理体系,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imf等体制和wto、who等机构。最近,在这些体制和机构的运转受到许多挑战的时候,主导性大国却逐个“退群”了。这样的趋势还是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觉得蛮失望的。如果这种在全球治理领域里面出现的去全球化趋势再进一步继续下去,我认为全球范围内抗击风险的能力反而会下降,这并不是令人愉快的结果。所以,在接下来的世界里,全球治理仍然会是一个需要通过合作去解决的重要问题。

  接下来再说全球化的另一面:“问题”或者“风险”。全球化的确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疾病的风险,其本身会带来经济的风险。这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重创,在中国还算是好的,对于美国、对于欧洲影响更大。

  除了疾病的风险以外,全球化还带来很多其它的风险。可能是因为这次新冠疫情对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直观的冲击,所以大家对疾病的风险感受很深。但是冷静回顾一下,即便没有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人类就没有面对过全球化的风险吗?

  这次新冠疫情的确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很多人的死亡,但是历史上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就没有带来过人的死亡吗?比如,全球范围内传播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失业、贫困、死亡,可能会超过一场全球流行的疾病带来的死亡。但是我们往往会觉得,经济的风险似乎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感受到的——有些富人可能感觉到没有那么强烈,有些身在边远地区的人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强烈,所以这可能也跟认知有关。

  另外一个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其实也跟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些去全球化趋势和政治动荡,以及右翼势力、民粹势力的上台有关,那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一轮的全球化进程,的确有非常明显的做大蛋糕的作用。但这一波的全球化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的上升。收入差距的上升就带来了民众的不满,比如年中美国的一些社会动荡,它的直接原因不是疫情,而是因为借着疫情,群众来抒发对于上一波全球化遗留下来问题的一些不满。

  全球化进程当中面临的风险跟国际的互信合作有关。如果全球范围内的参与者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和互信,二战以后建立的这套体系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运转的。但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趋势,恐怕这种全球合作和互信的基础没有了,那么有些领域的风险实际上会被放大。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二战以后所形成的这套国际合作的秩序和体系是如此脆弱。

  所以,接下来全球化怎么走,如何去面临这种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里面新的挑战,的确需要有所考虑。

  总结一下,我们对于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化所面临的风险,要有高度的警惕;但我同时也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对这场风险上升到更加严重的程度去看待它。

  第一,从经济的角度,最近的一些数据已经显现出来,全球经济在强劲反弹,中国的经济恢复速度也非常之快,现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已经出现强劲反弹的趋势了。我们在疫情刚刚爆发的2、3月份,对于经济未来的预期可能存在过于悲观的情况。

  第二,在观念意识上,风险永远是跟进步并存的。全球化确实面临着种种风险,然而有时候风险可能也是机会,能让我们认识到这种进步所伴随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些环节。打个比方,这个东西它可能就是一个“上帝之吻”,所以它给了我们人类社会一个进步的可能性和机制。但是如果你哪天被上帝“吻”了一下,坦率讲,什么结果你也不知道的。

  所以,面临这样一个进步和风险并存的社会,解决的方案绝不是回到起点。阶段性所出现的去全球化,很有可能最后走向局部合作的全球化,或者碎片化的全球化。但是,这可能只会是一个过渡阶段。当我们最终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和思考清楚以后,再走向合作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全球的全球化,这才是人类未来最美好的结局。

  全球化和市场化是有一些普遍规则的

  谈论疫情之后经济是否还能回归上行,一定要区分短期和长期。从短期来讲,最近出来的数据比之前的预测要乐观一些。这个乐观不是说今年没受冲击,今年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全球经济总体上呈负增长。但我们之前的预期非常悲观,而根据最近这些数据,又似乎没有悲观到那个程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反弹。

  我们最近在做的数据分析,其中包含了全国货车数据,大概到四五月份,数据就已经基本恢复到春节前,也就是疫情大爆发之前的水平了。当然这个数据不能很好的反映服务业的情况,相对来说,到目前为止服务业并没有很好的恢复,所以可能今年对于服务业的影响会更大一点。

  另外,从生活感受角度讲,今年上半年我基本没出过差,但从暑假开始,就是我们的疫情基本稳定、没有大范围爆发以后,我就开始忙起来了,9月份我线下的活动还有差旅恢复得非常快。前两天我到北京出差,北京的商旅基本上也都正常了。

  如果看环比数据,今年下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弹;如果看同比,今年可能还会有明显的增长率下滑的状况。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悲观一点可能只增长1%,乐观一点增长可能在3%,比我们原先预期的比如说5-6%的增长目标少一半,但是放到全球,跟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很可能是增长率最快的经济体。

  我再讲一个大家平常不太注意的问题,就是这次经济冲击跟历次经济冲击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它的结构性特点明显。以前的经济危机,往往受冲击更大的是富人,而这次冲击了很多中小服务业,还有我们的出口加工部门。前段时间受冲击的,恐怕是大量低收入群体,有失业率的上升、收入的下降,所以收入差距很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大。这一点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警惕。

  长期来看,前一阶段的“浪漫的全球化”的终结,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共识。但是怎么看待所谓的狂飙突进的浪漫的全球化的终结呢?

  我认为:第一,不会退回到原子化的社会,因为技术的全球化几乎不可能再往回退,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第二,资本的力量还是强大的,大家要挣钱,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不管怎么样,它都是资本要寻求的一个增长空间。

  在这些意义上来讲,全球化不会倒退到二战以前,也不会退回到冷战结束前的情况。但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第一,全球化变成一个局部的全球化,而不是全球的全球化。第二,有可能会出现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冲突。

  再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应对?

  最近我参加了总书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召开的专家座谈会,总书记有一个表述值得大家注意,也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际、国内双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我们在走“双循环”,并且以国内循环为主的这个发展模式的时候,已经是逐渐恢复常态了。他特别强调,双循环不是不要国外的外向循环,而是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

  在这样的一个大政方针之下,中国经济接下来选择走的道路,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这也符合决策层对未来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方向。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是有一些普遍规则的。如果真的要推进全球化,还是要更多强调全球的全球化,要建立在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

  中国在接下来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更多强调市场经济是有一些共性的,并不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而是说全球范围之内的各个类型的市场经济都有一些共同的基础和原则。但是,我们要保持和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历史的传统。在全球化进程当中推进一种“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它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有这样,中国接下来才可以有更好的作为。我们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要去承担全球化过程中的引领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责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南都观察2020年夏季论坛发言编辑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昀舒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陆铭:还是要积极参与全球化,不要总强调我们跟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差异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