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当前位置:z6尊龙凯时集团-zl尊龙凯时集团 > 七洲志字号: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z6尊龙凯时集团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2021-05-12 11:18:26
来源:友朋说 作者: 刘擎
关键词:文明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民主显示出比独裁更强的优越性:“更好地应对了任何政治体制都必定会面对的最为严重的危机。”民主政体赢得了多次战争,并从历次经济灾难中获得复苏,适应了各种环境的挑战。而独裁者恰恰是因为能够一意孤行地决断行动,最终才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

   在冷战结束之后的最初几年,西方社会普遍陶醉于“民主的胜利”。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历恐怖主义袭击和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关于自由民主制度的悲观论调逐渐压倒了当初的乐观自信。

  2013年,反思民主的议题再次成为热点,其中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大卫·朗西曼的新著《信心的陷阱》十分引人注目。作者先后在《高等教育纪事报》和《卫报》上发表两篇文章,表达了他独特的见解。

  2013年是民主国家的“不祥之年”,有“斯诺登事件”的波澜,也有美国政府“停摆”的恐慌。而在应对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的问题上,奥巴马、卡梅伦和奥朗德都束手无策,最后是普京站出来解决问题。普京在《纽约时报》发文,谈论“成熟的政治才能”优越于“民主的反复无常”,这不只是在羞辱西方政客,而是在对民主制度进行嘲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政客们难以抑制地对“独裁者的羡慕”:不用顾忌太多选民的纷乱要求或者国会的压力,“独裁者”能够当断则断,有效地行使领导权。西方的政客和民众未必真的愿意生活在非民主的体制下,但他们总希望民主制能有一些决断力。以眼下的种种困境来看,自由民主制真的有所谓的优先性可言吗?朗西曼的著作考察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天民主陷入危机的历史”(著作的副标题),指出在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上,“民主失败论”比“民主必胜论”更为普遍和流行。“羡慕独裁”的论述反复出现于20世纪的历史。1915年10月,当英国在土耳其战败,丘吉尔被视为平庸之才,远不如专制政体选拔的“重量级选手”鲁登道夫。到了1917年,英明果断的列宁似乎也让举棋不定的威尔逊总统望尘莫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看上去都是具有决断力的领袖,相形之下,民选的政治家是优柔寡断的“可怜儒”。这种恐慌一直延续到冷战时期,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里根执政的白宫中,人人传阅着一部出自法国知识分子的灰暗著作《民主何以衰亡》……然而,“羡慕独裁论”的反讽在于它是反历史的。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民主显示出比独裁更强的优越性:“更好地应对了任何政治体制都必定会面对的最为严重的危机。”民主政体赢得了多次战争,并从历次经济灾难中获得复苏,适应了各种环境的挑战。而独裁者恰恰是因为能够一意孤行地决断行动,最终才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

下载 (2).jpg

  朗西曼论证民主的长期优势并不是要为浅薄的“民主必胜论”背书。相反,他指出民主的困境在于“信心的陷阱”,即胜利时刻“无根据的自满”,危机之中“无益的急躁”。如何走出在自满与急躁之间反复摇摆的困境?朗西曼邀请人们重温几位被严重误解的思想家,包括托克维尔,以及20世纪的凯南、哈耶克和福山。他们从来不是“民主必胜论”者,而是民主的警策论者。他们彼此不同却共享着一个特征:在失败感蔓延的急躁中,他们提醒民主的长期优势;而在公众普遍自满的时候,他们发出“悲观”的警告:“民主政体并没有从其长期优势中获得正确的经验,因为它们变得疏忽和傲慢,而不是更为强健和聪慧。”但这些思想家对于民主复杂的关切与焦虑往往被淹没,并让位于“民主最终胜利”的口号。

  公众的口味偏爱“胜利的神话”或者“灾难将至的寓言”,但民主的真相既不是注定成功,也不是注定失败,不如说“民主的成功总是可能打开通向过度自信和自满的失败之门”。《美国利益》12月发表福山的文章《美国政治制度的衰退》,这篇文章选自他即将出版的著作《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似乎为朗西曼的论点提供了一些佐证。

责任编辑: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2021-05-12 11:18:26
来源:友朋说 作者: 刘擎
关键词:文明 我要评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民主显示出比独裁更强的优越性:“更好地应对了任何政治体制都必定会面对的最为严重的危机。”民主政体赢得了多次战争,并从历次经济灾难中获得复苏,适应了各种环境的挑战。而独裁者恰恰是因为能够一意孤行地决断行动,最终才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

   在冷战结束之后的最初几年,西方社会普遍陶醉于“民主的胜利”。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历恐怖主义袭击和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关于自由民主制度的悲观论调逐渐压倒了当初的乐观自信。

  2013年,反思民主的议题再次成为热点,其中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大卫·朗西曼的新著《信心的陷阱》十分引人注目。作者先后在《高等教育纪事报》和《卫报》上发表两篇文章,表达了他独特的见解。

  2013年是民主国家的“不祥之年”,有“斯诺登事件”的波澜,也有美国政府“停摆”的恐慌。而在应对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的问题上,奥巴马、卡梅伦和奥朗德都束手无策,最后是普京站出来解决问题。普京在《纽约时报》发文,谈论“成熟的政治才能”优越于“民主的反复无常”,这不只是在羞辱西方政客,而是在对民主制度进行嘲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政客们难以抑制地对“独裁者的羡慕”:不用顾忌太多选民的纷乱要求或者国会的压力,“独裁者”能够当断则断,有效地行使领导权。西方的政客和民众未必真的愿意生活在非民主的体制下,但他们总希望民主制能有一些决断力。以眼下的种种困境来看,自由民主制真的有所谓的优先性可言吗?朗西曼的著作考察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天民主陷入危机的历史”(著作的副标题),指出在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上,“民主失败论”比“民主必胜论”更为普遍和流行。“羡慕独裁”的论述反复出现于20世纪的历史。1915年10月,当英国在土耳其战败,丘吉尔被视为平庸之才,远不如专制政体选拔的“重量级选手”鲁登道夫。到了1917年,英明果断的列宁似乎也让举棋不定的威尔逊总统望尘莫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看上去都是具有决断力的领袖,相形之下,民选的政治家是优柔寡断的“可怜儒”。这种恐慌一直延续到冷战时期,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里根执政的白宫中,人人传阅着一部出自法国知识分子的灰暗著作《民主何以衰亡》……然而,“羡慕独裁论”的反讽在于它是反历史的。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民主显示出比独裁更强的优越性:“更好地应对了任何政治体制都必定会面对的最为严重的危机。”民主政体赢得了多次战争,并从历次经济灾难中获得复苏,适应了各种环境的挑战。而独裁者恰恰是因为能够一意孤行地决断行动,最终才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

下载 (2).jpg

  朗西曼论证民主的长期优势并不是要为浅薄的“民主必胜论”背书。相反,他指出民主的困境在于“信心的陷阱”,即胜利时刻“无根据的自满”,危机之中“无益的急躁”。如何走出在自满与急躁之间反复摇摆的困境?朗西曼邀请人们重温几位被严重误解的思想家,包括托克维尔,以及20世纪的凯南、哈耶克和福山。他们从来不是“民主必胜论”者,而是民主的警策论者。他们彼此不同却共享着一个特征:在失败感蔓延的急躁中,他们提醒民主的长期优势;而在公众普遍自满的时候,他们发出“悲观”的警告:“民主政体并没有从其长期优势中获得正确的经验,因为它们变得疏忽和傲慢,而不是更为强健和聪慧。”但这些思想家对于民主复杂的关切与焦虑往往被淹没,并让位于“民主最终胜利”的口号。

  公众的口味偏爱“胜利的神话”或者“灾难将至的寓言”,但民主的真相既不是注定成功,也不是注定失败,不如说“民主的成功总是可能打开通向过度自信和自满的失败之门”。《美国利益》12月发表福山的文章《美国政治制度的衰退》,这篇文章选自他即将出版的著作《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似乎为朗西曼的论点提供了一些佐证。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刘擎: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