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上周中国外交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就是中韩领导人的通话了。应该讲,这是此轮疫情在全世界进入传播高潮以来,中国外交最温暖的一次元首电话。两国元首在通话中都肯定了疫情以来中韩两国在几个方面的成功合作:一是双方没有疫情的相互传播;二是双方在疫情期间仍然对双方商务等特别人员开辟了特别通道,保障了本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链的顺畅运营,即:既共同防疫,又保证了经济合作,堪称当前疫情背景下两国合作的典范。
这就使得另一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世界新冠疫情进入第二阶段的背景下,中韩下一步经济合作怎样走?尤其是考虑到当前韩国在华经贸投资的现状,这一问题就愈发重要。
韩国在中国市场需谨记性价比原理
很多人的共识是,当前韩国在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不少韩国投资企业亏损破产,或者撤离中国市场了。这里有特殊背景下“萨德”引发的特殊原因,对在中国销售民用产品的韩国企业,就更是如此。而另一种我们在中国经常听到的韩国投资者的说法是:中国人的工资涨得太多了;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现在不是很受欢迎,这实际上是说中国对韩国企业的政策支持少了等等。中国工资是当前中国大的投资环境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能做的事情不多,毕竟改革开放40多年了,涨工资是理所应当的事,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韩国企业应该引起重视的,倒是后者,也就是现在并非什么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都能得到政府照顾和政策支持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调整心态来看这很正常。中国经过40多年的对外开放,来华投资的著名外企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必然会在产业、销售额、就业人数、环保等方面有所选择,也会有国家的产业和投资政策。而且随着市场化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政府在没有经济理由的情况下很难硬要亲某国企业而疏别国企业,这样别的外企也会有微词了,这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但中国国土辽阔,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开发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外企也很少,因此一些在中国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各方面并不突出的韩国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必然会备受欢迎,并受到地方政府的各类政策支持和优惠,这就是投资的性价比原则。把这个心态调整过来了,一定会海阔天空,前途仍然灿烂。反之,如果仍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盼,则自然就会难以如愿。
一些中国学者和专家近来针对在华韩国企业,谈了以下两个观点,笔者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一是要很好地把握好中国民众的消费心理。例如手机类产品,华为结合中国人旅游的特别爱好,加上把手机当作游戏的摄影需求,重点把技术放在手机的摄影功能和技术上,甚至直接把国外的产品技术放在上边,销售时也主打摄影功能,于是立即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从而成功地开发和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这些中国专家认为,韩国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提升的空间。
第二点是,中国国企的强大竞争能力。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国国企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竞争力。部分中国专家认为:面对此种现实,韩国政府发展的空间不大。不过依据笔者接触欧洲事务的经验,韩国可以用自己独有的优势,例如技术,以合资方式和中国国企合作。这样做的好处时,可以永远拥在中国市场的股份,可以在庞大的中国市场长期受益,此种情况尤其适合韩国有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行业。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韩国不可能指望中国永远不能掌握目前韩国掌握的某项相关技术或者奥秘,一旦中国人掌握了这项技术,那等于韩国这项技术永远失去了中国市场,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产品成本相对低廉的特性。因此,尽早抓住时机,同样可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欧洲就有这样的例子。
韩国的东北市场与中国在日本海的出海口
从地理位置看,朝鲜半岛离中国最近。而且东北对韩国企业来说,因为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使得韩国投资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大,所以实际上是符合韩国的投资兴趣的。但有两点妨碍了韩国对这里的投资热情,尽管韩国认为东北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两点是:朝鲜问题和东北的投资环境。前者不仅是东北的问题,更是东亚的毒瘤;而后者,则是东北地区积重难返的问题了。
东北和朝鲜半岛经济关系密切的地区,主要是吉林和辽宁两省。就投资软环境来说,韩国政府和商界普遍对这两地不予认可,认为韩国企业在东北正在面临困难。韩国商界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中国一直流行的那句话,即:投资不过山海关。按照外商的说法,这里的核心实际上是政府的管理问题。
不过吉、辽两省相比,韩国相对更看好辽宁,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辽东沿海地区的港口。韩国官员认为,这方面辽宁显著强过吉林。据介绍,对辽东沿海地区,韩国还是看好的。从经济上讲,这可以和韩国在烟台、威海的投资连成一片;从政治上讲,在对朝关系方面韩国也愿意占有这个有利位置。笔者也认为,只要中国管理得当,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朝鲜的因素,导致辽东发展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态。
尤其是在考虑到今年疫情的冲击,以及韩国今年经济增长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期为 -1.3%、远远低于年初的2.2%的背景,辽东沿海地区如果政策和管理得当,仍然有机会和韩国展开合作。顺便说一句,在辽宁的外企对辽东一带政府引进外资的工作态度和服务,不少企业称赞有加,包括欧盟商会这样发达地区的企业都是如此。相信韩国企业如果愿意调整心态,真正和当地政府接触的话,也会改变原来对东北的看法。
就吉林来说,4月末中国方面批复了“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方案,看上去似乎前景可待,但这一举动去年就有消息透露了。据说:它实际上可能就是一批韩国中小企业组团来吉林投资,因此它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是有限的。据介绍,关于上述“中韩(长春)国际示范合作区”,韩国是鉴于中国发改委和吉林省的强烈要求才同意的。但投资事务,说到底还是要看企业的意愿,因此这一项目的前景如何,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下结论。
至于中国一直关心的、在日本海取得出海口的问题,则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从政治上讲,韩国正在热心和朝鲜合作连接半岛东部南北铁路线,并进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网,合力加入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在这一背景下,韩国是否愿意中国在同一地区获得出海口,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这里还涉及俄罗斯的立场;其次,中国需要的出海口地点属于朝鲜国土,韩国插话的空间几乎没有。因此在这方面,中韩客观上难以就此有所合作。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周中国外交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就是中韩领导人的通话了。应该讲,这是此轮疫情在全世界进入传播高潮以来,中国外交最温暖的一次元首电话。两国元首在通话中都肯定了疫情以来中韩两国在几个方面的成功合作:一是双方没有疫情的相互传播;二是双方在疫情期间仍然对双方商务等特别人员开辟了特别通道,保障了本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链的顺畅运营,即:既共同防疫,又保证了经济合作,堪称当前疫情背景下两国合作的典范。
这就使得另一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世界新冠疫情进入第二阶段的背景下,中韩下一步经济合作怎样走?尤其是考虑到当前韩国在华经贸投资的现状,这一问题就愈发重要。
韩国在中国市场需谨记性价比原理
很多人的共识是,当前韩国在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不少韩国投资企业亏损破产,或者撤离中国市场了。这里有特殊背景下“萨德”引发的特殊原因,对在中国销售民用产品的韩国企业,就更是如此。而另一种我们在中国经常听到的韩国投资者的说法是:中国人的工资涨得太多了;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现在不是很受欢迎,这实际上是说中国对韩国企业的政策支持少了等等。中国工资是当前中国大的投资环境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能做的事情不多,毕竟改革开放40多年了,涨工资是理所应当的事,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韩国企业应该引起重视的,倒是后者,也就是现在并非什么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都能得到政府照顾和政策支持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调整心态来看这很正常。中国经过40多年的对外开放,来华投资的著名外企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必然会在产业、销售额、就业人数、环保等方面有所选择,也会有国家的产业和投资政策。而且随着市场化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政府在没有经济理由的情况下很难硬要亲某国企业而疏别国企业,这样别的外企也会有微词了,这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但中国国土辽阔,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开发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外企也很少,因此一些在中国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各方面并不突出的韩国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必然会备受欢迎,并受到地方政府的各类政策支持和优惠,这就是投资的性价比原则。把这个心态调整过来了,一定会海阔天空,前途仍然灿烂。反之,如果仍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盼,则自然就会难以如愿。
一些中国学者和专家近来针对在华韩国企业,谈了以下两个观点,笔者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一是要很好地把握好中国民众的消费心理。例如手机类产品,华为结合中国人旅游的特别爱好,加上把手机当作游戏的摄影需求,重点把技术放在手机的摄影功能和技术上,甚至直接把国外的产品技术放在上边,销售时也主打摄影功能,于是立即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从而成功地开发和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这些中国专家认为,韩国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提升的空间。
第二点是,中国国企的强大竞争能力。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国国企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竞争力。部分中国专家认为:面对此种现实,韩国政府发展的空间不大。不过依据笔者接触欧洲事务的经验,韩国可以用自己独有的优势,例如技术,以合资方式和中国国企合作。这样做的好处时,可以永远拥在中国市场的股份,可以在庞大的中国市场长期受益,此种情况尤其适合韩国有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行业。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韩国不可能指望中国永远不能掌握目前韩国掌握的某项相关技术或者奥秘,一旦中国人掌握了这项技术,那等于韩国这项技术永远失去了中国市场,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产品成本相对低廉的特性。因此,尽早抓住时机,同样可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欧洲就有这样的例子。
韩国的东北市场与中国在日本海的出海口
从地理位置看,朝鲜半岛离中国最近。而且东北对韩国企业来说,因为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使得韩国投资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大,所以实际上是符合韩国的投资兴趣的。但有两点妨碍了韩国对这里的投资热情,尽管韩国认为东北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两点是:朝鲜问题和东北的投资环境。前者不仅是东北的问题,更是东亚的毒瘤;而后者,则是东北地区积重难返的问题了。
东北和朝鲜半岛经济关系密切的地区,主要是吉林和辽宁两省。就投资软环境来说,韩国政府和商界普遍对这两地不予认可,认为韩国企业在东北正在面临困难。韩国商界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中国一直流行的那句话,即:投资不过山海关。按照外商的说法,这里的核心实际上是政府的管理问题。
不过吉、辽两省相比,韩国相对更看好辽宁,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辽东沿海地区的港口。韩国官员认为,这方面辽宁显著强过吉林。据介绍,对辽东沿海地区,韩国还是看好的。从经济上讲,这可以和韩国在烟台、威海的投资连成一片;从政治上讲,在对朝关系方面韩国也愿意占有这个有利位置。笔者也认为,只要中国管理得当,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朝鲜的因素,导致辽东发展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状态。
尤其是在考虑到今年疫情的冲击,以及韩国今年经济增长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期为 -1.3%、远远低于年初的2.2%的背景,辽东沿海地区如果政策和管理得当,仍然有机会和韩国展开合作。顺便说一句,在辽宁的外企对辽东一带政府引进外资的工作态度和服务,不少企业称赞有加,包括欧盟商会这样发达地区的企业都是如此。相信韩国企业如果愿意调整心态,真正和当地政府接触的话,也会改变原来对东北的看法。
就吉林来说,4月末中国方面批复了“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方案,看上去似乎前景可待,但这一举动去年就有消息透露了。据说:它实际上可能就是一批韩国中小企业组团来吉林投资,因此它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是有限的。据介绍,关于上述“中韩(长春)国际示范合作区”,韩国是鉴于中国发改委和吉林省的强烈要求才同意的。但投资事务,说到底还是要看企业的意愿,因此这一项目的前景如何,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下结论。
至于中国一直关心的、在日本海取得出海口的问题,则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从政治上讲,韩国正在热心和朝鲜合作连接半岛东部南北铁路线,并进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网,合力加入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在这一背景下,韩国是否愿意中国在同一地区获得出海口,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这里还涉及俄罗斯的立场;其次,中国需要的出海口地点属于朝鲜国土,韩国插话的空间几乎没有。因此在这方面,中韩客观上难以就此有所合作。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