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拜登政府就职以来的首次中美高层会晤于中国时间3月19日结束,这成为上周世界舆论聚焦的主要话题。会晤之前,北京外交圈就已经在传关于此次中美高层会晤结果的消息了,会后这些基本都得到了映证。这一切上周都已结束,但有两点值得关注:
其一,这场会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两国在展现自己强硬的一面给国内和国际社会看的,这一点显而易见。
其二,在这场会晤后,中美在与双方直接关联的事务上以及一些双方都有实际需要的事务上有可能合作,例如合作抗疫,特别是抗疫背景下与双方人员往来相关的事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双方有望合作;但在涉及一系列重大内政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双方几乎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中美关系将持续紧张。
都需展示强硬给国内和世界看
对中美两国来说,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动荡关系后举行此次高层会晤,两国都有向自己国内和世界展现自己强硬一面的强烈需要,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各自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一方对另一方国家性质的判断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美方来说,美国国内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经过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洗礼,中下层次的美国民众已经形成共识,认定是中国通过全球化剥夺了美国中下层次人士的工作,并以此使中国的国家实力和财富迅速增长,因此中国是美国的敌人。另一方面,不仅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迅速上升,当前中国对南海、钓鱼岛以及台湾、香港、新疆、穆斯林和西藏问题的处理也使得美国政界认定:中国是对美国最具潜在威胁的国家,这一点美国两党已经形成一致的判断。拜登政府就任以来,围绕台湾和南海问题采取的几次海空军军事行动,实际上意味着本届美国政府已经接受了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政界对中国国家性质的一致判断和政策,只是对中国的处理手法暂时与特朗普政府有所区别而已。
如此,除了华尔街的少数利益集团外,美国民间和政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普遍敌意和立场。因此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必须让美国国内民众看到其对中国的强硬,这是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利益所在。正如北京一位东盟外交人士向笔者介绍时说的:“美国就这样了。”在此次中美高层会晤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日、韩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在中美高层会谈前一天,美国制裁包括中国全国人大负责人士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涉香港问题官员,都表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已经确定,中美间第二天是否进行高层会晤已经无关紧要了。
对中国来说,国内情况也是如此。和美国国内一样,经过特朗普执政数年,美国不仅在经济上压迫中国,而且在对中国高度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多次挑逗中国神经;对香港、新疆和中国穆斯林问题、南海问题,美国也多次对中国采取制裁和公开批判手段,还切断中美两国人员和文化交流,这一切导致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力量和思潮快速形成,而且还在继续壮大,反美情绪空前高涨。而且,继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更长的电报”的对华方略后,拜登政府在随后发布的一系列对华文件中对之都有所吸收,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更是直接派海空军力量干预。
此外,中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内政治现实在制约着中国对美关系:明年中国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已经修改宪法关于国家主席任期只能两届的限制规定,以及中共党内迄今尚无接替中国党、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的实际情况,本次党代会在政治上就显得高度敏感。
在这种现实环境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很难对咄咄逼人的美国政府做出重大让步,至少不可能公开这样做,否则按照中国的认知,中国国内政治上的不可控因素将难以处理。因此,中国同样必须向国内民众展示中国政府对美国的强势,这同样是中国国内政治的需要。至于中国根据自己国内的实际需要,对相关内外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上述背景下,布林肯在中美阿拉斯加高层会务中对中国的强势和无礼,必然会受到中国的坚决反击,并一定会让这一反击在中国国内广为人知。而且根据笔者来自北京外交圈的信息:中国官员前往阿拉斯加会晤前,据说已经得到明确指示,对美国的无礼和强势,应予以坚决回击。因此,一切都已准备好了。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阿拉斯加高层会晤中借助媒体,公开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在面对对方时的强硬,同样是为了给盟友以信心、以及突破自我心理障碍或限制,这同样也是为各自国内政治需要服务的。当前中美关系,实际上已经完全被彼此国内政治所控制。
中美关系必将持续紧张
中美关系上述大的态势,决定了中美关系未来必将持续紧张。除了在双方直接相关、均有实际利益需要的事务上两国可能合作,其他重大地缘政治和内政问题均不会有共同立场和合作,并将持续冲突。如上所述,中美双方可能合作的领域主要局限于国际抗疫,特别是抗疫环境下的双方人员交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布林肯在19日双方会晤结束后也向记者表示:在气候问题上,中美双方利益相连。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认为在朝鲜、伊朗和阿富汗议题上中美也有共同利益。理论上讲可能是这样,但中美能否进入实际操作,仍然是个实际的问题,因为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利益认同不一致。例如伊朗问题,目前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地之一,中国的行动空间不可能不受到限制。朝鲜问题就更是如此,中国政府清楚地知道朝核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害,立场上也是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但在当前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中国会否在战略思维上另辟蹊径,主动选择与美国合作推进朝核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仍然并不确定。当然,如果美国主动对朝核问题采取实际的强力行动,则中国也只能选择跟进,而且跟进方向大致也应是半岛的无核化,这是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使然。
就中美未来的持续冲突而言,大致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双方冲突到底,直至一方失败为止。
第二个结果是:双方先冲突,等到双方谁都不能击败对方时,再停手并选择合作,其路径应该是:冲突、妥协、进步。到那时,笔者一再发文主张过的“新g2”格局就会形成,即:中美为双边关系提出新的规范性框架和定性,通过权力的转移和分享,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当;其中责任担当的部分可以是议题,也可以是地区性分片包干;双方事先先划定底线。
实现上述前景的关键是:中美双方对彼此冲突的范围、程度和烈度的控制。
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拜登政府就职以来的首次中美高层会晤于中国时间3月19日结束,这成为上周世界舆论聚焦的主要话题。会晤之前,北京外交圈就已经在传关于此次中美高层会晤结果的消息了,会后这些基本都得到了映证。这一切上周都已结束,但有两点值得关注:
其一,这场会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两国在展现自己强硬的一面给国内和国际社会看的,这一点显而易见。
其二,在这场会晤后,中美在与双方直接关联的事务上以及一些双方都有实际需要的事务上有可能合作,例如合作抗疫,特别是抗疫背景下与双方人员往来相关的事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双方有望合作;但在涉及一系列重大内政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双方几乎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中美关系将持续紧张。
都需展示强硬给国内和世界看
对中美两国来说,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动荡关系后举行此次高层会晤,两国都有向自己国内和世界展现自己强硬一面的强烈需要,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各自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一方对另一方国家性质的判断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美方来说,美国国内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经过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洗礼,中下层次的美国民众已经形成共识,认定是中国通过全球化剥夺了美国中下层次人士的工作,并以此使中国的国家实力和财富迅速增长,因此中国是美国的敌人。另一方面,不仅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迅速上升,当前中国对南海、钓鱼岛以及台湾、香港、新疆、穆斯林和西藏问题的处理也使得美国政界认定:中国是对美国最具潜在威胁的国家,这一点美国两党已经形成一致的判断。拜登政府就任以来,围绕台湾和南海问题采取的几次海空军军事行动,实际上意味着本届美国政府已经接受了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政界对中国国家性质的一致判断和政策,只是对中国的处理手法暂时与特朗普政府有所区别而已。
如此,除了华尔街的少数利益集团外,美国民间和政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普遍敌意和立场。因此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必须让美国国内民众看到其对中国的强硬,这是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利益所在。正如北京一位东盟外交人士向笔者介绍时说的:“美国就这样了。”在此次中美高层会晤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日、韩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在中美高层会谈前一天,美国制裁包括中国全国人大负责人士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涉香港问题官员,都表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已经确定,中美间第二天是否进行高层会晤已经无关紧要了。
对中国来说,国内情况也是如此。和美国国内一样,经过特朗普执政数年,美国不仅在经济上压迫中国,而且在对中国高度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多次挑逗中国神经;对香港、新疆和中国穆斯林问题、南海问题,美国也多次对中国采取制裁和公开批判手段,还切断中美两国人员和文化交流,这一切导致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力量和思潮快速形成,而且还在继续壮大,反美情绪空前高涨。而且,继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更长的电报”的对华方略后,拜登政府在随后发布的一系列对华文件中对之都有所吸收,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更是直接派海空军力量干预。
此外,中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内政治现实在制约着中国对美关系:明年中国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已经修改宪法关于国家主席任期只能两届的限制规定,以及中共党内迄今尚无接替中国党、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的实际情况,本次党代会在政治上就显得高度敏感。
在这种现实环境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很难对咄咄逼人的美国政府做出重大让步,至少不可能公开这样做,否则按照中国的认知,中国国内政治上的不可控因素将难以处理。因此,中国同样必须向国内民众展示中国政府对美国的强势,这同样是中国国内政治的需要。至于中国根据自己国内的实际需要,对相关内外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上述背景下,布林肯在中美阿拉斯加高层会务中对中国的强势和无礼,必然会受到中国的坚决反击,并一定会让这一反击在中国国内广为人知。而且根据笔者来自北京外交圈的信息:中国官员前往阿拉斯加会晤前,据说已经得到明确指示,对美国的无礼和强势,应予以坚决回击。因此,一切都已准备好了。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阿拉斯加高层会晤中借助媒体,公开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在面对对方时的强硬,同样是为了给盟友以信心、以及突破自我心理障碍或限制,这同样也是为各自国内政治需要服务的。当前中美关系,实际上已经完全被彼此国内政治所控制。
中美关系必将持续紧张
中美关系上述大的态势,决定了中美关系未来必将持续紧张。除了在双方直接相关、均有实际利益需要的事务上两国可能合作,其他重大地缘政治和内政问题均不会有共同立场和合作,并将持续冲突。如上所述,中美双方可能合作的领域主要局限于国际抗疫,特别是抗疫环境下的双方人员交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布林肯在19日双方会晤结束后也向记者表示:在气候问题上,中美双方利益相连。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认为在朝鲜、伊朗和阿富汗议题上中美也有共同利益。理论上讲可能是这样,但中美能否进入实际操作,仍然是个实际的问题,因为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利益认同不一致。例如伊朗问题,目前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地之一,中国的行动空间不可能不受到限制。朝鲜问题就更是如此,中国政府清楚地知道朝核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害,立场上也是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但在当前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中国会否在战略思维上另辟蹊径,主动选择与美国合作推进朝核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仍然并不确定。当然,如果美国主动对朝核问题采取实际的强力行动,则中国也只能选择跟进,而且跟进方向大致也应是半岛的无核化,这是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使然。
就中美未来的持续冲突而言,大致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双方冲突到底,直至一方失败为止。
第二个结果是:双方先冲突,等到双方谁都不能击败对方时,再停手并选择合作,其路径应该是:冲突、妥协、进步。到那时,笔者一再发文主张过的“新g2”格局就会形成,即:中美为双边关系提出新的规范性框架和定性,通过权力的转移和分享,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当;其中责任担当的部分可以是议题,也可以是地区性分片包干;双方事先先划定底线。
实现上述前景的关键是:中美双方对彼此冲突的范围、程度和烈度的控制。
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