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超过100,000名中印两国的士兵准备在两国边境的高海拔地区度过另一个残酷的冬天。一年半以前,两国士兵因为边界问题发生对峙。现在,双方都增加了军事部署,加快了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并宣称对争议地区拥有控制权。有可信的报道称,中国在印度宣称属于自己的领土上建造新村庄。经过13轮军长级会谈,却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僵局将会结束。
中国为何决定进占实际控制线(lac)地区,打破自1980年代以来制定的协议,并违反1993年的《边境和平与安宁协议》,仍然不得而知。显然,北京的决策肯定是出于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中国军队在多个地方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国在官方声明和2021年秋季通过的《新陆地国界法》中将其行动定义为基于主权问题的行动。这使得争端更难解决。中国此前将边界分歧描述为历史的产物,为让步和谈判留出了空间。相比之下,主权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国的强硬立场改变了印度的态度。北京在边界上的行动导致印度公众舆论对其疏远,针锋相对,新德里加强力量,采取制衡行动。印度正在加强与华盛顿的军事和安全联系。作为四方安全对话的一部分,它正在与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合作,在亚洲海洋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印度也加快与澳大利亚、欧盟和英国的贸易谈判。印度和中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前景已经明显变得渺茫,两国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变得更加对立。
然而,对印度和中国来说,让边界紧张局势加剧导致双边关系永久性显著恶化,可能是危险的。这样的结果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仅仅是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就可能威胁到两国的共同利益。尽管中印是在边境上对峙,但两国关系复杂,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中国在2020年再次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就在冲突发生的那一年。2021年,中印贸易额已经打破了之前的记录。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和促进能源安全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就像美国和中国一样,印度和中国必须找到管理竞争的方法,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合作。
这将要求印度和中国就双边问题展开认真的对话,并为两国关系寻求一个新的战略框架——一个既能遏制紧张局势,又能让双方在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上找到共同点的战略框架。但对新德里来说,在对话的同时,边境上的威慑必须对等化,采取新措施,让未来的入侵付出相应代价。否则,两个核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将高得令人难以想象。
中印关系的热和冷
长期以来,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一直令人担忧。上世纪50年代,这两个刚刚结束殖民统治的国家试图合作,但边界争端、涉及西藏的摩擦以及中国的内政因素导致了1962年的短暂战争。此后,两国关系一直冷淡,两国在后来的冷战中各自处于对立的两方——印度与苏联关系密切,中国与美国关系密切。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国进行改革,印度和中国达成了稳定现状的边境协议,同时也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但从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采取越来越强硬的行动。
2020年6月15日,中印军队在有争议的加尔万河谷发生冲突,导致至少20名印度士兵死亡,至少4名中国士兵死亡。这是45年来两国之间的首次致命冲突。2020年的冲突清楚地表明,威慑现在已经失效。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整个边界都随时可能出现摩擦。
边界对峙使两国关系极为复杂。印度政府已明确表示,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是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已寻求恢复2020年前的现状。另一方面,中国认为印度应该向前看,提议设立缓冲区和其他形式的脱离接触,让中国获得去年取得的成果,这就是北京在南海也运用的那种“进两步,退一步”的策略。印度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现在表现出屈服是有风险的。卫星图像可以使公众清楚地了解边境控制和军事部署的重大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的局势是稳定的或可以接受的。既然边界沿线的摩擦随时可能出现,印度和中国都面临着一个军事困境,那就是冲突可能升级。为了保卫整个实控线,新德里和北京必须保证他们的军队在各个方面都比对手更强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寻求改变现状的一方必须在寻求改变的地方变得更强,这意味着即使是防御也可能需要反击。这可能会促使任何一个国家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从而引发误判和进一步的冲突。
双方如何管控竞争
中印关系和中国与另一个国家的关系有一些相似之处:美国。两者都需要合作,有着共同利益,也有着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同时面临着日益激烈和危险的竞争。目前尚不清楚印度和美国能否与中国合作,制定框架或护栏,防止两国关系偏离正轨。
就印度和中国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来处理边界上的意外事件,从而开始稳定关系。新德里和北京需要加强沟通,包括进行高层双边战略对话,以确定彼此的核心利益,确定哪些是互补的,哪些是冲突的,然后决定如何管理他们的关系。这样的过程不能立即恢复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信任,对两国而言,互信已经是稀缺品。但它可以平息令人不安的局势,防止滑向冲突。
然而,双边外交并不是一切。经验表明,除非相互理解建立在彼此力量平衡基础上,否则这种理解不可能持久或奏效。上世纪80年代,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都差不多。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弥补与中国综合国力差距之前,边境局势不会改善。相反,印度政府应该提高试图改变现状的成本,使其超过任何潜在的收益。
但即使有更有效的威慑,改善关系也将是困难的。印度和中国的公开声明中都表现出了克制,但两国的安全评论员和社交媒体用户都逐渐变得更加好斗。在最初的八个月的沉默之后,官方宣传机构宣称在中国在冲突中取得了胜利,并利用这些胜利来巩固军队和党在国内的形象。从外部看,两国都表示希望降低对抗的激烈程度,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就如何做到这一点达成了一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依然强劲,但两国之间曾经活跃的沟通,如今大多是官员和外交部长之间断断续续的会晤。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边界问题上的误判风险仍然很高。
北京和新德里都有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都不希望陷入冲突。如今,中国不仅与印度存在争端,还在其周边许多地区面临争端。印度希望将自己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繁荣和安全的国家,而与北京的斗争分散了印度的注意力,也拖延了印度的发展。为了避免偏离轨道,新德里需要制定一项大战略,应对日益强硬和民族主义的中国,不仅是在边境问题上,还包括政治和经济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都必须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保持接触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希夫尚卡尔•梅农(shivshankar menon)是阿育王中国研究中心主席兼阿育王大学客座教授。他在2010年1月21日至2014年5月26日期间担任印度总理的国家安全顾问。2006年至2009年,梅农任职印度外交秘书。他先后担任印度驻以色列、斯里兰卡、中国等国大使及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梅农致力于研究印度与中国及其他邻国的关系、原子能、裁军以及印度与大国的关系。本文译自《外交事务》网站。
超过100,000名中印两国的士兵准备在两国边境的高海拔地区度过另一个残酷的冬天。一年半以前,两国士兵因为边界问题发生对峙。现在,双方都增加了军事部署,加快了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并宣称对争议地区拥有控制权。有可信的报道称,中国在印度宣称属于自己的领土上建造新村庄。经过13轮军长级会谈,却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僵局将会结束。
中国为何决定进占实际控制线(lac)地区,打破自1980年代以来制定的协议,并违反1993年的《边境和平与安宁协议》,仍然不得而知。显然,北京的决策肯定是出于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中国军队在多个地方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国在官方声明和2021年秋季通过的《新陆地国界法》中将其行动定义为基于主权问题的行动。这使得争端更难解决。中国此前将边界分歧描述为历史的产物,为让步和谈判留出了空间。相比之下,主权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国的强硬立场改变了印度的态度。北京在边界上的行动导致印度公众舆论对其疏远,针锋相对,新德里加强力量,采取制衡行动。印度正在加强与华盛顿的军事和安全联系。作为四方安全对话的一部分,它正在与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合作,在亚洲海洋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印度也加快与澳大利亚、欧盟和英国的贸易谈判。印度和中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前景已经明显变得渺茫,两国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变得更加对立。
然而,对印度和中国来说,让边界紧张局势加剧导致双边关系永久性显著恶化,可能是危险的。这样的结果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仅仅是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就可能威胁到两国的共同利益。尽管中印是在边境上对峙,但两国关系复杂,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中国在2020年再次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就在冲突发生的那一年。2021年,中印贸易额已经打破了之前的记录。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和促进能源安全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就像美国和中国一样,印度和中国必须找到管理竞争的方法,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合作。
这将要求印度和中国就双边问题展开认真的对话,并为两国关系寻求一个新的战略框架——一个既能遏制紧张局势,又能让双方在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上找到共同点的战略框架。但对新德里来说,在对话的同时,边境上的威慑必须对等化,采取新措施,让未来的入侵付出相应代价。否则,两个核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将高得令人难以想象。
中印关系的热和冷
长期以来,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一直令人担忧。上世纪50年代,这两个刚刚结束殖民统治的国家试图合作,但边界争端、涉及西藏的摩擦以及中国的内政因素导致了1962年的短暂战争。此后,两国关系一直冷淡,两国在后来的冷战中各自处于对立的两方——印度与苏联关系密切,中国与美国关系密切。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国进行改革,印度和中国达成了稳定现状的边境协议,同时也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但从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采取越来越强硬的行动。
2020年6月15日,中印军队在有争议的加尔万河谷发生冲突,导致至少20名印度士兵死亡,至少4名中国士兵死亡。这是45年来两国之间的首次致命冲突。2020年的冲突清楚地表明,威慑现在已经失效。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整个边界都随时可能出现摩擦。
边界对峙使两国关系极为复杂。印度政府已明确表示,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是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已寻求恢复2020年前的现状。另一方面,中国认为印度应该向前看,提议设立缓冲区和其他形式的脱离接触,让中国获得去年取得的成果,这就是北京在南海也运用的那种“进两步,退一步”的策略。印度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现在表现出屈服是有风险的。卫星图像可以使公众清楚地了解边境控制和军事部署的重大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的局势是稳定的或可以接受的。既然边界沿线的摩擦随时可能出现,印度和中国都面临着一个军事困境,那就是冲突可能升级。为了保卫整个实控线,新德里和北京必须保证他们的军队在各个方面都比对手更强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寻求改变现状的一方必须在寻求改变的地方变得更强,这意味着即使是防御也可能需要反击。这可能会促使任何一个国家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从而引发误判和进一步的冲突。
双方如何管控竞争
中印关系和中国与另一个国家的关系有一些相似之处:美国。两者都需要合作,有着共同利益,也有着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同时面临着日益激烈和危险的竞争。目前尚不清楚印度和美国能否与中国合作,制定框架或护栏,防止两国关系偏离正轨。
就印度和中国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来处理边界上的意外事件,从而开始稳定关系。新德里和北京需要加强沟通,包括进行高层双边战略对话,以确定彼此的核心利益,确定哪些是互补的,哪些是冲突的,然后决定如何管理他们的关系。这样的过程不能立即恢复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信任,对两国而言,互信已经是稀缺品。但它可以平息令人不安的局势,防止滑向冲突。
然而,双边外交并不是一切。经验表明,除非相互理解建立在彼此力量平衡基础上,否则这种理解不可能持久或奏效。上世纪80年代,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都差不多。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弥补与中国综合国力差距之前,边境局势不会改善。相反,印度政府应该提高试图改变现状的成本,使其超过任何潜在的收益。
但即使有更有效的威慑,改善关系也将是困难的。印度和中国的公开声明中都表现出了克制,但两国的安全评论员和社交媒体用户都逐渐变得更加好斗。在最初的八个月的沉默之后,官方宣传机构宣称在中国在冲突中取得了胜利,并利用这些胜利来巩固军队和党在国内的形象。从外部看,两国都表示希望降低对抗的激烈程度,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就如何做到这一点达成了一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依然强劲,但两国之间曾经活跃的沟通,如今大多是官员和外交部长之间断断续续的会晤。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边界问题上的误判风险仍然很高。
北京和新德里都有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都不希望陷入冲突。如今,中国不仅与印度存在争端,还在其周边许多地区面临争端。印度希望将自己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繁荣和安全的国家,而与北京的斗争分散了印度的注意力,也拖延了印度的发展。为了避免偏离轨道,新德里需要制定一项大战略,应对日益强硬和民族主义的中国,不仅是在边境问题上,还包括政治和经济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都必须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保持接触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希夫尚卡尔•梅农(shivshankar menon)是阿育王中国研究中心主席兼阿育王大学客座教授。他在2010年1月21日至2014年5月26日期间担任印度总理的国家安全顾问。2006年至2009年,梅农任职印度外交秘书。他先后担任印度驻以色列、斯里兰卡、中国等国大使及印度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梅农致力于研究印度与中国及其他邻国的关系、原子能、裁军以及印度与大国的关系。本文译自《外交事务》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