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3月18日至31日,笔者受邀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星期,目的是参加纳吾鲁孜节庆祝活动和观察总统大选。期间,走访了多个城乡,接触了许多人,留下了不少印象和感触,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但值得一记。
自1991年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独立特行,独树一帜,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本国的特色。乌兹别克斯坦也给了它一个官方称呼,名为“乌兹别克斯坦模式”。按照乌兹别克斯坦的解释,这一模式有五个特点:
其一是经济优先,首先发展经济和进行经济改革,而且经济改革不屈从于任何固定的程式和意识形态。经济优先还包含着一个潜台词,即政治改革在顺序上是第二位的。其二是改革应由国家主导,由国家来确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并且也由国家来实施改革。换句话说,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地进行,国家掌控一切。其三是法律至上,改革只能在法律框架之内,一切依法进行,不能越距出轨。这也可以理解为改革有界限,不能随心所欲。其四是强有力的社会政策,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关注民生,居民的社会保障必须要保证,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和退休者。其五是渐进式改革,慎重谨慎,小步前进,不大破大立。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十分强调独立自主,改革完全立足于自身,自我创造,不机械套用任何他国模式。
在许多新独立国家兴高采烈地大步跨入自由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乌兹别克斯坦模式初期显得见效较慢,它也曾遭受过不少质疑。有人批评它决心小,步子慢,因循守旧,不搞改革。不过,世事难料,祸福相依。政治开放较大的国家,后来相继卷入“颜色革命”,如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又使不少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中亚国家深受打击。
国家变化的许多进程是不可逆的,一旦迈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乌兹别克斯坦的谨慎小心帮助了它,在这些政治和经济漩涡中,它虽然不能完全独善其身,但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这使原被认为的短处变成了长处,乌兹别克斯坦也扬眉吐气,对乌兹别克斯坦模式的底气大增。当然,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另一个问题。
追求稳定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大政治特点,它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过去24年里乌兹别克斯坦经历过不少险情,遭遇过恐怖袭击,发生过安集延事件,但总的说是有惊无险。国家政权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社会维持着安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没有泛滥成灾,“颜色革命”也没有在乌兹别克斯坦燃起烈焰。不过,这不是说乌兹别克斯坦不进行改革,也不是说乌兹别克斯坦不实施民主。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以民主政治为标杆,民主也是其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总统大选期间,它邀请数百名国际观察员前来观察,包括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观察员,也旨在展示其国家的民主化。
这些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一直保持着骄人的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指数。自2007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都在8%以上,最高达9.5%。数字是抽象的,对普通人来说,直接的感受更为实际。在这次旅行中,除了塔什干之外,我们还访问了费尔干纳、浩罕、希瓦,另外也到过塔什干州的一些城市和山村。尽管都是行色匆匆,但从直观的观察来看,城市和乡村都在发展。有大量新修的道路,新造的建筑,新建的住宅。在乡村,各处都可看到一排排的红顶黄墙的独门独户住宅,一层平房,带有院子。据介绍,这是国家拨款修建的,向当地居民出售,国家提供贷款,前15年还免收事业费。显然,这是一项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国家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对笔者提出的访问要求都尽力安排,不仅只安排参观现代化的大城市,也去了道路崎岖难行还相对落后的山村。简而言之,就所闻所见而言,城市和乡村在变得越来越新,而不是越来越衰落,这是大趋势。当然,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乌兹别克斯坦重视教育和医疗,没有把它们完全推向市场,而是仍由国家支持。访问期间,笔者参观了10数所中学,感到乌兹别克斯坦教育办得很有特色,有值得学习之处。乌兹别克斯坦实行12年免费基础教育,这与中国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乌兹别克斯坦前9年是普通中学,后三年是专科学校。专科学校毕业后可以考大学,也可以就业。使笔者感受很深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新建的学校很多,而且仍在大量修建。这说明国家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很大。
同时,教育的均质化做得比较好。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自然会有差距,但不是天壤之别。即使是小城市和乡村的学校,也是像模像样的学校,有像模像样的教室,师资也受过高等教育。这保证了小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在良好的条件下学习,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使他们与大城市的孩子们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在心理上不自卑,并为自己的学校骄傲。
在普通中学和专科学校之外,还有音乐、体育等学校的设置,中小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根据兴趣在这里学习音乐、舞蹈、乐器、竞技项目等。这类似于中国的兴趣班,但乌兹别克斯坦是国家办的正规学校,而且是免费的。这些学校的建筑与通常的学校无异,教师的工资由国家提供,标准与普通中学一样。它们的教学安排与普通中学相协调,互相保证时间,互不冲突。这类学校的设置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它使学习文化艺术对所有孩子都是自然的事,而不是金钱的特权和交换物。而且,由于它的普及化,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好处。
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疗条件也需还不是最发达,但国家在其能力基础之上使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笔者通过了解得知,它没有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的陪同曾在北京读书,她为了补牙从北京飞回塔什干,即使这样,费用还是比在北京补便宜很多。由此可见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疗费还不是天价。也许这不能反映全貌,但至少是一个事例。
乌兹别克斯坦是伊斯兰国家,但不论是在首都塔什干,还是在费尔干纳和浩罕,很少见到男人留大胡子,也很少有妇女穿黑色长袍和带黑色面罩,清真寺也不是处处可见。费尔干纳历来被认为宗教传统深厚,宗教势力强大,是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大本营,外人总想象它是一派肃穆景象。但实际情况与想象不同,费尔干纳和浩罕的城市和氛围都给人很世俗化的感觉,与普通的乡村城市没有太大差别。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人们在正常工作和休闲,孩子们在游乐场嬉耍。当然,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至少说社会秩序正常,没有不时会发生恐怖袭击之虞,治理到这种程度已属不错。毫无疑问,这里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问题,但当地人认为外界对它的说法过于夸张了。
在一个中学的课堂上,赶上老师正在给学生上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课。了解下来知道,这是每个学校都有的课程,每周一次,而且有统一的教学课本。笔者想拿一本回来了解下它的内容,但没找到英语或俄语的。中小学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向学生们传授正确的宗教观十分重要,可增强他们免收极端主义蛊惑的能力。这一做法有借鉴意义。同时,禁毒教育也受到重视,在学校里可见到各种形式的禁毒宣传。
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交集颇多,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宛,也既是现在的费尔干纳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对它在丝绸之路古道上的历史地位颇为骄傲。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费尔干纳、浩罕、安集延、花拉子模、希瓦等,这都是在中国历史书籍中散发着不朽魅力的名字。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复兴伟大的丝绸之路,受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欢迎。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中央,与其他中亚四国都接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可扮演重要角色。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四条天然气管道都经过乌兹别克斯坦。连接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铁路已经开通,并由乌国家铁路公司负责运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建成后,即可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到达阿富汗。未来,如果阿富汗与伊朗的铁路连接起来,则可进入西亚,直达波斯湾。
最后,不能不提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人。乌兹别克斯坦人热情好客,待人诚恳。笔者已多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每次都感受至深。不管走到哪里,主人都会主动迎上,待为上宾。落座之后,都会端上茶水,摆上点心、水果。如果招待客人进餐,食物总是琳琅满目。乌兹别克斯坦人又擅长烹饪,美味佳肴很多。客人有任何微小的需要,主人都会周到关照。这并不是因为客人有什么身份,也不一定是因为主人特别富裕,而是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待客之道,它们把客人视为贵宾,愿意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使笔者特别感动也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两位陪同:吉克里拉耶夫先生和诗琳女士。吉克里拉耶夫先生是教育部官员,他言谈不多,但做事踏实认真,处处为客人着想,默默做了大量幕后工作,但却从不张扬。诗琳女士曾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桥比赛的冠军,中文极佳。她优雅大方,对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对客人礼貌周全,从不敷衍。到外地观察经常是不分昼夜,连续奔波,十分疲惫,但她作为一位女士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抱怨,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访问是短暂的,但美好的印象长留。在离开乌兹别克斯坦之际,心中涌动着的念头是:衷心祝愿这些善良友好的人们生活幸福,祝它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也祝中乌关系不断发展,人民的友好感情不断加深。
3月18日至31日,笔者受邀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星期,目的是参加纳吾鲁孜节庆祝活动和观察总统大选。期间,走访了多个城乡,接触了许多人,留下了不少印象和感触,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但值得一记。
自1991年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独立特行,独树一帜,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本国的特色。乌兹别克斯坦也给了它一个官方称呼,名为“乌兹别克斯坦模式”。按照乌兹别克斯坦的解释,这一模式有五个特点:
其一是经济优先,首先发展经济和进行经济改革,而且经济改革不屈从于任何固定的程式和意识形态。经济优先还包含着一个潜台词,即政治改革在顺序上是第二位的。其二是改革应由国家主导,由国家来确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并且也由国家来实施改革。换句话说,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地进行,国家掌控一切。其三是法律至上,改革只能在法律框架之内,一切依法进行,不能越距出轨。这也可以理解为改革有界限,不能随心所欲。其四是强有力的社会政策,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关注民生,居民的社会保障必须要保证,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和退休者。其五是渐进式改革,慎重谨慎,小步前进,不大破大立。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十分强调独立自主,改革完全立足于自身,自我创造,不机械套用任何他国模式。
在许多新独立国家兴高采烈地大步跨入自由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乌兹别克斯坦模式初期显得见效较慢,它也曾遭受过不少质疑。有人批评它决心小,步子慢,因循守旧,不搞改革。不过,世事难料,祸福相依。政治开放较大的国家,后来相继卷入“颜色革命”,如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又使不少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中亚国家深受打击。
国家变化的许多进程是不可逆的,一旦迈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乌兹别克斯坦的谨慎小心帮助了它,在这些政治和经济漩涡中,它虽然不能完全独善其身,但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这使原被认为的短处变成了长处,乌兹别克斯坦也扬眉吐气,对乌兹别克斯坦模式的底气大增。当然,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另一个问题。
追求稳定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大政治特点,它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过去24年里乌兹别克斯坦经历过不少险情,遭遇过恐怖袭击,发生过安集延事件,但总的说是有惊无险。国家政权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社会维持着安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没有泛滥成灾,“颜色革命”也没有在乌兹别克斯坦燃起烈焰。不过,这不是说乌兹别克斯坦不进行改革,也不是说乌兹别克斯坦不实施民主。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以民主政治为标杆,民主也是其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总统大选期间,它邀请数百名国际观察员前来观察,包括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观察员,也旨在展示其国家的民主化。
这些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一直保持着骄人的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指数。自2007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都在8%以上,最高达9.5%。数字是抽象的,对普通人来说,直接的感受更为实际。在这次旅行中,除了塔什干之外,我们还访问了费尔干纳、浩罕、希瓦,另外也到过塔什干州的一些城市和山村。尽管都是行色匆匆,但从直观的观察来看,城市和乡村都在发展。有大量新修的道路,新造的建筑,新建的住宅。在乡村,各处都可看到一排排的红顶黄墙的独门独户住宅,一层平房,带有院子。据介绍,这是国家拨款修建的,向当地居民出售,国家提供贷款,前15年还免收事业费。显然,这是一项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国家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对笔者提出的访问要求都尽力安排,不仅只安排参观现代化的大城市,也去了道路崎岖难行还相对落后的山村。简而言之,就所闻所见而言,城市和乡村在变得越来越新,而不是越来越衰落,这是大趋势。当然,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乌兹别克斯坦重视教育和医疗,没有把它们完全推向市场,而是仍由国家支持。访问期间,笔者参观了10数所中学,感到乌兹别克斯坦教育办得很有特色,有值得学习之处。乌兹别克斯坦实行12年免费基础教育,这与中国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乌兹别克斯坦前9年是普通中学,后三年是专科学校。专科学校毕业后可以考大学,也可以就业。使笔者感受很深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新建的学校很多,而且仍在大量修建。这说明国家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很大。
同时,教育的均质化做得比较好。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自然会有差距,但不是天壤之别。即使是小城市和乡村的学校,也是像模像样的学校,有像模像样的教室,师资也受过高等教育。这保证了小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在良好的条件下学习,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使他们与大城市的孩子们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在心理上不自卑,并为自己的学校骄傲。
在普通中学和专科学校之外,还有音乐、体育等学校的设置,中小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根据兴趣在这里学习音乐、舞蹈、乐器、竞技项目等。这类似于中国的兴趣班,但乌兹别克斯坦是国家办的正规学校,而且是免费的。这些学校的建筑与通常的学校无异,教师的工资由国家提供,标准与普通中学一样。它们的教学安排与普通中学相协调,互相保证时间,互不冲突。这类学校的设置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它使学习文化艺术对所有孩子都是自然的事,而不是金钱的特权和交换物。而且,由于它的普及化,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好处。
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疗条件也需还不是最发达,但国家在其能力基础之上使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笔者通过了解得知,它没有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的陪同曾在北京读书,她为了补牙从北京飞回塔什干,即使这样,费用还是比在北京补便宜很多。由此可见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疗费还不是天价。也许这不能反映全貌,但至少是一个事例。
乌兹别克斯坦是伊斯兰国家,但不论是在首都塔什干,还是在费尔干纳和浩罕,很少见到男人留大胡子,也很少有妇女穿黑色长袍和带黑色面罩,清真寺也不是处处可见。费尔干纳历来被认为宗教传统深厚,宗教势力强大,是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大本营,外人总想象它是一派肃穆景象。但实际情况与想象不同,费尔干纳和浩罕的城市和氛围都给人很世俗化的感觉,与普通的乡村城市没有太大差别。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人们在正常工作和休闲,孩子们在游乐场嬉耍。当然,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至少说社会秩序正常,没有不时会发生恐怖袭击之虞,治理到这种程度已属不错。毫无疑问,这里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问题,但当地人认为外界对它的说法过于夸张了。
在一个中学的课堂上,赶上老师正在给学生上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课。了解下来知道,这是每个学校都有的课程,每周一次,而且有统一的教学课本。笔者想拿一本回来了解下它的内容,但没找到英语或俄语的。中小学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向学生们传授正确的宗教观十分重要,可增强他们免收极端主义蛊惑的能力。这一做法有借鉴意义。同时,禁毒教育也受到重视,在学校里可见到各种形式的禁毒宣传。
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交集颇多,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宛,也既是现在的费尔干纳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对它在丝绸之路古道上的历史地位颇为骄傲。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费尔干纳、浩罕、安集延、花拉子模、希瓦等,这都是在中国历史书籍中散发着不朽魅力的名字。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复兴伟大的丝绸之路,受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欢迎。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中央,与其他中亚四国都接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可扮演重要角色。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四条天然气管道都经过乌兹别克斯坦。连接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铁路已经开通,并由乌国家铁路公司负责运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建成后,即可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到达阿富汗。未来,如果阿富汗与伊朗的铁路连接起来,则可进入西亚,直达波斯湾。
最后,不能不提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人。乌兹别克斯坦人热情好客,待人诚恳。笔者已多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每次都感受至深。不管走到哪里,主人都会主动迎上,待为上宾。落座之后,都会端上茶水,摆上点心、水果。如果招待客人进餐,食物总是琳琅满目。乌兹别克斯坦人又擅长烹饪,美味佳肴很多。客人有任何微小的需要,主人都会周到关照。这并不是因为客人有什么身份,也不一定是因为主人特别富裕,而是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待客之道,它们把客人视为贵宾,愿意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使笔者特别感动也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两位陪同:吉克里拉耶夫先生和诗琳女士。吉克里拉耶夫先生是教育部官员,他言谈不多,但做事踏实认真,处处为客人着想,默默做了大量幕后工作,但却从不张扬。诗琳女士曾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桥比赛的冠军,中文极佳。她优雅大方,对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对客人礼貌周全,从不敷衍。到外地观察经常是不分昼夜,连续奔波,十分疲惫,但她作为一位女士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抱怨,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访问是短暂的,但美好的印象长留。在离开乌兹别克斯坦之际,心中涌动着的念头是:衷心祝愿这些善良友好的人们生活幸福,祝它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也祝中乌关系不断发展,人民的友好感情不断加深。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