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
当前位置:z6尊龙凯时集团-zl尊龙凯时集团 > 周边字号:

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z6尊龙凯时集团

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
2021-03-15 14:46:40
来源:作者:
关键词:缅甸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仰光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政府锁定了是若开邦罗兴亚人所为。可以说,缅甸穆斯林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议题。如果昂山素季无法妥善的处理好这层民族关系,昂山素季的国家理想,将沦为空谈,“文明的冲突”引发的“文明的谈判”,将比一纸《彬龙协议》还要持久、艰难和复杂,比缅北的军阀割据,还要危险和可怕。

   作者唐德鑫为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被世人遗忘的缅甸

  纵然是那些“旅缅驴友”,缅甸,为人所知的,也无非是万千佛塔的蒲甘,清风涟漪的茵莱湖,金碧辉煌的仰光大金塔,黄昏绝美的乌本桥,还有大街小巷,缅人脸上涂抹的特纳卡(thanakha),以及马哈根达杨(mahar gandar yone monastery)僧院“供养”时蔚为壮观的僧人队伍。

  对于中国人而言,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行游缅甸,显得有点兀然。连我缅甸的翻译shangyigao也都感到惊讶,说我所要求行游的路线,只有欧美探险家才会去,类似马圭(magway)、仁安羌(yenangyaung)、阿兰谬(allanmyo)的一些偏僻地方,绝大多数缅甸人也没去过。

  但是,缅甸,也被称为“亚洲最后一块处女地”。她神秘而曼妙的面纱,在21世纪现代化与商业模式的交织下,正在被世人慢慢揭开。

  (二)“贫而富”的缅甸

  在我考察缅甸之前,恰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2016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内容称,尽管2016年缅甸经济增速将达8.6%,但仍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当时,我陷入了沉思,这个“世界第一穷”的缅甸,其实有着十分优渥的资源。在我考察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其河床底下就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我在马圭(magway)的伊洛瓦底江沿岸发现,木化石随手可捡的很多。似乎,贫困,与这片热土形成了悖论。这不得不令人忧伤。

  在仰光,我也问过一些老百姓对于缅甸资源的认知程度。一个缅人告诉我,往往被世人所闻知的缅甸,就是“红、绿、金、白”三种资源。红,是红宝石;绿,是翡翠玉石;金,是黄金矿;白,就是“金三角”的毒品。其实,缅甸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88年“8888事件”后,军政府闭关锁国,缅甸在世界滚滚洪流中,才逐渐被人遗忘。

  缅甸的国土面积67.66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海岸线长320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西、东为山脉环绕。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

  缅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单是其森林覆盖面积,就超过了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所以,缅甸有“亚洲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宝石王国”等美誉,二战前也曾被誉为“亚洲的粮仓”。

下载 (6).jpg

缅甸玉石市场

  翻译shangyigao陪我在仰光大学拜访他地质学老师,我看到墙上挂的缅甸地质图,上面标注的缅甸有色金属分布很广,从克钦邦北部一起到德林达依南部的麻力温,有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锡、钨、锰等。掸邦的南部有着锌和锰。掸邦西北部、北部和东部、克耶邦、克伦邦一带分布着丰富的锑。

  (三)从欧美解读缅甸

  历史上,由于地缘的关系,我们曾经对缅甸比较了解,从唐朝白居易《骠国乐》的诗歌中,我们读到了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骠王雍羌(saw khin nit)派王子率舞队乐队魔术师访问唐都长安时的情形。这是关于骠国的第一次史料记载。从新疆石窟与敦煌壁画中,我们也见到了大量骠国乐器,如凤首箜篌(saun kauk)、鳄首筝(migyaun saun)的形状。从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看到了古老的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巴利文sri ksetra)。这些都无疑是非凡而重要的史料。考察中,我也专程去了位于卑谬(pyi)的古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sriksetra),这是缅甸尚存的三大古骠国遗址中,规模最大的。

  历史上,缅甸第一个独立王朝——蒲甘(bagan)王朝的出现,已经是公元9世纪的事了。而缅甸的第一部史书——《琉璃宫史》(glass palace chronicle),更是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 konbaung)王朝的时期,才予以编纂。在贡榜王朝巴基道王的亲自主持下,由13位德高望重的僧俗学者参照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文献、佛学经典,以及“雅都”、“埃钦”、“茂贡”等诗文编著而成。因其是在琉璃宫内写就,故称“琉璃宫史”。

  《琉璃宫史》我并没有认真读过。对于缅甸的了解,反而英国殖民时期的欧美著作,穿梭在缅甸的历史与现实之中,显得比“史书”更为厚重。在我看来,比较不错的著作,有如:

  1.《裤子人:一个缅甸的影子帝国的故事》(the trouser people: a story of burma in the shadow ofthe empire);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 );

  2.《英国统治下的缅甸》(burma under british rule);约瑟夫•朵特梅 (joseph dautremer);

  3.《缅甸猎头族》(《burma headhunters》);哈罗德•梅生•扬(harold mason young);

  4.《缅甸岁月》(《burmese days》);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5.《暮色中的缅甸》(twilight over burma);英格•萨金特(inge sargent);

  6.《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艾玛•拉金(emma larkin);

  7. 《蚀骨在呻吟:15位缅甸当代诗人录》(《(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高古塔德(ko ko thett)詹姆斯•拜恩(james byrne);

  这些著作中,除了艾玛•拉金(emma larkin)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和高古塔德(ko ko thett)詹姆斯•拜恩(jamesbyrne)的《蚀骨在呻吟:15位缅甸当代诗人录》(《(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其余都是缅甸被英国殖民时期(1885-1948年)的著作。这些著作,或是回忆录,或是考察记录,都是建立在作者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大量的缅甸历史老图片,这些记录,真实而令人感动,是了解缅甸的最好“入门”。

  《英国统治下的缅甸》(burma under british rule),作者约瑟夫•朵特梅(josephdautremer)是一名专攻亚洲语言的法国学者,曾在英属缅甸的首都仰光担任法国领事。他写过多本关于缅甸和越南的重要著作。《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是对缅甸的详细研究,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人物、自然地理、经济和国际贸易均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最后一章简短介绍了英国囚犯的流放地安达曼群岛。

  哈罗德•梅生• 扬(haroldmason young;1901-1975),出生于缅甸,其父为美国传教士戈登•扬(gordon young),哈罗德•梅生• 扬的著作《缅甸猎头族》(《burmaheadhunters》),这其实是一份考察报告,哈罗德•梅生• 扬记录了缅甸佤邦(wa)拉祜族(lahu)的生活传统。晚年的哈罗德• 梅生• 扬在泰国建造了一个私人动物园,后来被泰国政府扩建成了清迈动物园。佤邦(wa)的历史比较复杂,位于缅北的掸邦(shan)。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缅北一直处于战乱,果敢军、若开军、德昂军、克钦军联合对缅甸军队发起了攻击,大量的难民逃亡云南边境。

  在仰光街头的书摊,我第一次读到了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缅甸岁月》(《burmese days》),这本书应该说是关于缅甸殖民地文学的经典之作。有批评家把《缅甸岁月》评价为“仅次于福斯特《印度之行》和吉卜林《基姆》的英属印度殖民地文学作品”。《缅甸岁月》的三大主题是:殖民统治、种族歧视、身份认同。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征兆的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乔治•奥威尔在缅甸的足迹引起了欧美人很浓厚的兴趣。美国记者艾玛•拉金(emma larkin)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算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艾玛•拉金沿着当年乔治•奥威尔在缅甸的轨迹,曼德勒(mandalay)、渺弥亚(myaungmya)、仰光(yangon)、毛淡棉(moulmein)、杰沙(katha)······记录下了当代缅甸人的生活实况与心灵状态。

  艾玛•拉金通晓缅文,从 90 年代起多次秘密到缅甸查访。她通过走访乔治•奥威尔昔日在缅甸的驻扎路线,对缅甸社会进行第一手观察,甚至与当地知识分子组织读书会。艾玛•拉金以优美的游记散文,娓娓道出缅甸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到被军政府极权统治的悲剧;不但巧妙衔接奥威尔的生平著作与缅甸的政治社会境况,更生动呈现了当地人在高压统治下的一言一行。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的推荐语中如此介绍,艾玛•拉金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我在仰光街头书摊上买的另一本英文版书是英格•萨金特(inge sargent)著的《暮色中的缅甸》(twilight over burma),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这是一本在缅甸刚刚解禁的著作。“解禁”二字勾勒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本关于缅甸少数民族——掸邦土司与奥地利籍掸邦王妃悲情故事的传记。作者英格•萨金特正是奥地利籍掸邦王妃本人,换句话说,这是一本真实的回忆录。现在,《暮色中的缅甸》也已被翻拍成了电影。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姑娘萨金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念书时,遇到了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主修矿业工程的缅甸学生苏甲盛(sao kya seng)。俩人从相恋到结婚,苏甲盛一直没有透露过自己的掸王子身份,而萨金特也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留学生。直到1954年初,俩人乘船回乡探亲之际,在即将到达仰光港的时候,苏甲盛才告诉萨金特,自己是掸邦昔卜土司的儿子,将要回家继承父业。

  1947年,缅甸独立前夕,掸邦的领袖们参与制订了昂山将军发起的《彬龙协议》,其主要宗旨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缅甸联邦,赋予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间平等的权力。掸族是缅甸仅次于缅族的第二大民族,由于共同的佛教信仰和几百年来的通婚融合,掸族与主体民族缅族的关系相对较为和睦。缅甸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娘水土司苏瑞泰(sao shwe thaik)就是掸族人。建国初期的缅甸联邦政府中,也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掸族人。所以,尽管《彬龙协议》中明文约定,联邦成立10年后,一些民族有权决定是否脱离联邦而独立,但掸族的主要土司首领们一直遵守各民族团结的原则,从来没有要求过独立。

  1961年,缅甸独立已经超过13年了。从总统位置上卸任多年的苏瑞泰召集掸邦各地土司开会,并在会上通过了一项给联邦政府的建言,希望得到更大更广泛的自治权。苏甲盛也受邀参加了会议,并在建言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建言书上明确写道,掸邦各地不要求独立,但缅甸军方还是将这份建言书解读为掸邦寻求分裂的信号。紧接着,1962年3月2日,军队总司令奈温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逮捕了总理吴努、首席大法官、5位联邦部长,也逮捕了包括苏瑞泰在内的30位掸族和克伦族首领。苏瑞泰的儿子在冲突中被军队射杀,成为那起号称“不流血的军事政变”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苏甲盛也在那次事变中失踪,直到今天,缅甸政府也没有正式就他的下落给出说法。1964年,苏甲盛失踪了两年之后,萨金特借着去仰光给女儿治病的机会,在奥地利大使馆的帮忙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偷偷逃出缅甸。她在奥地利父母家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美国,在科罗拉多教授德语。

  从《暮色中的缅甸》中,我读到了缅甸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事实上,缅甸的民族矛盾不小,缅甸有135个民族,我在仰光的民族村中参观发现,有一些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十分相近,在地缘和语言上,也几乎是同一支流。翻译告诉我,其实一些民族相对强大,就被缅族强行分成了几个民族。这才令人恍然大悟。在beikthano pyu museum(骠国毗湿奴遗址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也惊讶的发现,远古pyu(骠族)的图腾崇拜、出土物佩饰,与若开族、克伦族、克耶族现在的崇拜物,反而更为相近。pyu(骠族)是缅族先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四)缅甸的“三种病”

  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在小说《白老虎》中曾如此描述:“这个国家有三种主要疾病:伤寒、霍乱和选举狂热。第三种病是最严重的。”一个俄罗斯研究专家也说过类似的话:“非洲有艾滋病,中东有‘穆斯林病’,北朝鲜有‘核武病’,而俄罗斯同时感染了这三种病。”如果要套用类似的说法,在我看来,缅甸也有三种病:“军政府、罗兴亚(rohingya)、地方武装割据。”

  在电影《the ladys》(《昂山素季》)中,滑稽的相声者问:“比一个将军还可怕的是什么?”答案是:“两个将军”。引得哄堂大笑。二战以前的缅甸曾经是亚洲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享有“亚洲粮仓”之美誉,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新加坡开国者李光耀年轻的时候,就梦寐以求考取缅甸的仰光大学,可后来申请没通过,于是才去了英国。1988年“8888事件”后,奈温将军上台,缅甸进入军政府时代,闭关锁国,江河日下。

  仰光《ludu pon yeik》(《民众影像日报》)的tin mg htwe记者跟我说,缅甸至少分为五个阶级,军政府大员、企业商人、普通民众(含普通公务员)、僧侣、流浪者。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交集。我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考察的时候,沿着仁安羌(yenangyaung)、卑谬(pyi)、兴实达(henzada)一路下来,江岸边偶尔能看到一些流离失所的人,记者tin mg htwe告诉我,据不完全统计,缅甸的这类流浪者有10多万。军政府统治的20多年间,缅甸分裂出这五大阶层,其阶级矛盾缅甸日益尖锐。

下载 (7).jpg

缅甸军政府

  2007年,缅甸仰光就率先爆发了“袈裟革命”。2007年的8月份,由于不满政府突然大幅度提高燃油价格,缅甸西北部实兑(sittwe)的僧侣开始走上街头示威,最终引发冲突,并酝酿成了大规模、全国性的示威动乱,约有3万僧侣走上街头呐喊,政府在仰光(yangon)和曼德勒(mandalay)都实行了为期60天的宵禁。

  除了阶级矛盾,我在缅甸较为深刻的体会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正在成为缅甸现代化的真正绊脚石。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85%信仰佛教,8%信仰伊斯兰教,人数约400万左右,主要是居住在若开邦(rakhine)的罗兴亚(rohingya)人,罗兴亚人是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这个族群的血统主要是印度人、孟加拉人、少数阿拉伯人的混血,由于种族认同的问题,罗兴亚人一直没有合法的政治身份,加上信仰截然不同,罗兴亚人与缅族人的缅甸,穆斯林与佛教的矛盾,一直非常严重,也一直是联合国关注的国际议题。从2012年缅甸“民主选举”以来,缅甸的穆斯林与佛教团体之间的冲突,至少有10次以上。一直以来,缅甸前总统吴登盛,现今缅甸领导人昂山素季,也都因罗兴亚问题的处理不当,在国际上被诟病。就在我本次考察,抵达缅甸仰光的当天,仰光的几个超市和行政楼就发生了恐吓性质的爆炸案,尔后政府逮捕了数名穆斯林嫌疑犯。

  缅甸的第三种病,是地方武装割据。从我本次考察,抵达仰光到我离开,乃至于今天我在写这份考察游记,缅北的战乱一直在持续,大量的难民涌向了云南瑞丽。在8月底由昂山素季主持的“21世纪彬龙会议”后,没同意参加和谈的缅北果敢武装、德昂武装、若开武装,联合了克钦武装,共同向驻守要塞的缅甸军队发起了攻击,先后占领了勐古、棒赛、105码、木姐县等地。2014年底,83岁的“果敢王”彭家声东山再起,在欧美势力的支持下,重燃缅北战火,主动挑起了对缅甸军队的攻击,并在网上流传一份《告世界华人同胞书》,企图将中国也拉入动荡之中。随后,中国政府义正词严的声明,绝不干涉他国内政事务。尔后,彭家声寡不敌众,再度销声匿迹,然而,却换回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涌向云南边境。

  在我看来,英国不愧是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统治之际,江河日下的大不列颠帝国,依然留下了《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强行从印度中划分出了巴基斯坦。1948年,英国结束了对缅甸的统治,然而,其“七邦七省”制的行政划分,作为“殖民遗产”,留在了缅甸。“七邦七省”制的划分,是以民族为标准的,省基本是缅族人生活圈,邦基本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圈,从此,民族对峙和武装割据,就注定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武装割据的缅北,政府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四大特区”:果敢第一特区、佤邦第二特区、克钦丁英部的第三特区,和小孟拉第四特区。从历史上,这些特区,都是50年代意识形态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遗留物,都是当年的“缅共”内讧支解而来的。

  现在,昂山素季以外交部长兼国务资政的身份上台了,作为一个民族感和复兴意识十分强烈的领袖,昂山素季迫切希望带领缅甸走出历史泥潭,走向统一、富强、自由、民主。然而,这些的前提是,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宗教对峙、武装割据的缅甸,将永远走不出这个历史的泥潭。

  (五)寻找古骠国

  缅甸有着复杂的民族史。现在,缅甸总人口5700多万,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60%。然而,5700多万人中,却有着6种代表不同阶级的身份证。身份认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绊脚石之一。

  我在仰光的缅甸国家民族村(myanmar national races village)考察时发现,135个民族中,其实信仰、习俗和血缘相近的民族许多。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135个民族的划分法,是把一些大民族的支系也当作独立民族而形成的结果。后来我在仰光的国家博物馆查阅历史档案才发现,其实缅甸的主要民族只有13个,缅族、克伦族、掸族、钦族、孟族、崩龙-佤族、克钦族等。然而,1983年,由缅族主导的缅甸政府颁布法案,正式把缅甸的13个民族细划为135个民族,比如克钦族的12个支系又被划为12个民族,钦族又被划为53个民族等。对于任何一个熟稔历史的人来说,这种划分法,都让人对大缅民族生起了阴谋论的疑窦。现实也证明,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形态和血缘关系,为今天缅甸的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笔。也使得昂山将军的《彬龙协议》,变成一纸含糊不清的民族条约。

  此外,缅甸“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也让她上古的信史变得模糊。关于缅甸最原始骠(pyu)民族的记载,也是籍由唐代的中国史料,才得以窥探到其蛛丝马迹。从唐朝白居易《骠国乐》的诗歌中,我们才读到了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骠王雍羌(saw khin nit)派王子率舞队乐队魔术师访问唐都长安时的情形。这是关于骠国的第一次史料记载。尔后,从新疆石窟与敦煌壁画中,我们也见到了大量骠国乐器,如凤首箜篌(saun kauk)、鳄首筝(migyaun saun)的形状。从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看到了古老的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巴利文sri ksetra)。这些都无疑是非凡而重要的史料。

  在旅缅考察中,我也专程去了位于卑谬(pyi)的古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sriksetra)和位于东敦基(taun twin gyi)的毗湿奴(beikthano)。前者是缅甸尚存的三大古骠国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后者是三大古骠国遗址中,历史最古老的。在骠国博物馆(pyu museum),我流连忘返,时空遥隔,在骠族遗址凭吊着那些残存文物,我思考着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如今,骠国已灭亡一千多年,骠族早已被掸(shan)族、孟族(mon)同化,骠族、骠人、骠文早已无影无踪。一千多年前,古骠国南征北伐,其疆域东临真腊(今柬埔寨),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南连堕和罗(今缅甸孟邦-泰国边区一带),南临海,北对南诏(今云南),有298部落,9城镇、18属国,信奉上座部佛教(therawada)。首都正是我前往考察的室利差旦罗(sri ksetra)。

  公元8世纪,中国云贵高原兴起了另一个由乌蛮、白蛮(均为今彝族先祖)等少数民族混成的南诏国,公元754年,强悍的南诏国开始陆续进犯骠国,公元832年,古骠国终于被南诏国灭国,其部落与乌蛮、白蛮混合。伴随着古骠国灭国,缅甸北部的另一支民族——掸(shan)族,也被南诏国征服。如今,缅北的掸(shan)族,老挝的老(lao)族、云南的傣(dai)族,与泰国的泰(thai)族,其实都是同一民族。公元9世纪古骠国灭国以后,缅甸的北部,掸(shan)族兴起;缅甸的南部,另一支有着高棉(khmer)血统的孟族(mon)兴起。从此,骠国杳无音信,消逝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直到公元1044年,缅族人阿奴律陀王(anuruddha)征服了大部分掸(shan)族和孟族(mon),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蒲甘(bagan)王朝。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1279年,蒙元灭南宋;1287年,元军自滇地南攻,蒲甘(bagan)城破,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蒲甘(bagan)王朝灭亡,成为蒙元的藩属。缅甸的国土开始分裂,大小地方割据政权相继出现。南部孟族首领伐丽流(wareru)于1281年就建都称王,1369年,国王频耶宇(binngau)迁都勃固(bago),史称勃固王朝;与此同时蒲甘东部的几个掸邦小国也被统一起来,在今天曼德勒南边的阿瓦(ava)建立了一个阿瓦王朝。缅甸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阿瓦王朝与勃固王朝进行了40年的战争,后来阿瓦王朝内部分裂出来的东吁(toungoo)政权逐渐强盛起来,在公元16世纪先后消灭了南部勃固王朝和北方阿瓦王朝,某种程度上统一了缅甸,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东吁(toungoo)王朝。

  在古骠国博物馆(pyu museum),睹物思情,令人感慨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成败。如果一个民族不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就很难确保这个民族不被人类史所淘汰和遗忘。

  (六)缅甸人根本不知道远征军

  仁安羌(yenangyaung),中国“二战”历史课上赫赫有名的战地!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我问过一些缅甸知识分子,从中年到青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远征军的历史。翻译甚至跟我断言,连他本人在内,几乎所有缅甸人都对中国远征军的这段“仁安羌大捷”史一无所知。在缅甸人自己编写的二战史上,“反英、抗日、民族独立”的主轴线,只有德钦昂山(thakin aung san)将军。

下载 (8).jpg

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顾问助送德钦昂山(thakin aung san)、奈温(ne win)等30志士,于12月26日抵达泰国,让他们在曼谷缅侨区与泰缅边募缅民共1500人,组成了“缅甸独立军”,赶到缅甸境内,里应外合,让缅甸人民挑粮、担水、开路欢迎日本皇军。1942年1月4日,“缅甸独立军”引导12万日本皇军,由泰缅边界沿三佛塔路(three pagoda road)开进缅甸南部(lower burma),1月末,日军占领毛淡棉(moulmein),紧接着占领仰光(yangon)。

  日本皇军争分夺秒:在占领仰光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自勃固(bago)北上,向英军进攻,2月30日占领东吁(taungoo),再迅速沿铁路北上,直取曼德勒(mandalay)。另一路日军则沿伊勒瓦底江北攻卑谬(pyimyo)。到4月份,日军已成功把7000英军与美国传教士围困于仁安羌(ye nang yaung)。

  此时,中国远征军也只争朝夕:远征军不惜孤军深入,日夜火急行军勇往解围。于是,一场鏖战,不期而遇。异国他乡,这注定是一场恶战和血战。在仁安羌的501高地,这是一个封锁仁安羌过境公路的险峻山岗。在这里,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悬殊,国民党军新38师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跋山涉水后,与7倍于我的日军在此对垒。501高地,中日喋血,国军几回得而复失。最终,国民党军新38师113团成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敌众,战胜了7倍于自己的日军,解救了7倍于自己的盟军,令7000英军与美国传教士感激不尽,立即飞快撤回印度。

  时过境迁,当年的仁安羌大捷,尔今已被世人遗忘,这里鲜为人知,更鲜有人至。直到2013年,在缅甸华人侨领杨钏玉先生等人共同协助下,当年华夏儿女为之壮烈牺牲的501高地上,才树立起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碑前,我仔细端详,碑上的字迹浑厚凝重,为蒋介石后人蒋孝严所题,在残阳的映衬下,仿佛看到了昔日的悲壮!纪念碑侧面刻写“魂兮归来”四大字,后附当年参加战斗的八百余将士名录,其中长官:孙立人(师长)、刘放吾(团长)、曾琪(副团长)、杨振汉(营长)、鲁廷甲(营长)、张琦(营长)等。

  501高地,我姗姗而来,踽踽而行,与其说是探访,不如说是凭吊。脚下的501高地,当年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在这片许多113团官兵牺牲的土地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原本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所幸,眼前已是一座远征军纪念碑式的佛塔,足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只是傍晚残阳西斜,凉风袭来,风铃叮当,幽幽之情,增添了一丝悲怆的气息。伫立在仁安羌501高地,暮色下沉,芳草萋萋,四望寂寥,令人踌躇。

  (七)在兴实达思索穆斯林

  兴实达(henzada),缅甸伊洛瓦底省(irrawaddy)的重要县域,人口不足30万,缅甸当代高僧帕奥(pa-auk)禅师的家乡。漫步在兴实达县城的街头,穆斯林和佛教徒,往来熙攘,人头攒动。在翻译的陪同下,在兴实达,我走街串巷,思索着这座城市的穆斯林世界。

  在军政府时代的很长一段时期,昂山素季、军政府、穆斯林,都是缅甸市井间讳莫如深的话题。如今,伊斯兰教在缅甸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影响逐渐增大。亨廷顿笔下“文明的冲突”,正在这个国家上演。从吴登盛(thein sein u)时代,到眼前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时代,这两位当代缅甸重要的民主领袖,都因处理穆斯林问题不当,而遭到联合国的谴责。

  我多次说过,英国不愧是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统治之际,依然留下了《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强行从印度中划分出了巴基斯坦,形成民族对峙。同样的处置思维,1948年,英国结束了对缅甸的统治,作为“殖民遗产”,英国人留下了“七邦七省”制和“罗兴亚(rohingya)问题”。当然,我这里没有任何宗教情感上的褒贬。

  在1824年之前,缅甸的穆斯林比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若开地区,仰光、曼德勒等中心城市只有零散的穆斯林定居。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印度裔穆斯林开始大规模移居缅甸。据统计,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有超过100万的印度人迁居缅甸。到1958年,缅甸的穆斯林人口大约为80万,其中一半是印度穆斯林。1948年,缅甸独立。20世纪70年代以来,缅甸的印裔侨民没有再大规模返回印度。而在若开地区的穆斯林,则在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政治动荡,两次大规模逃往孟加拉国。

  缅甸的穆斯林分为三大部分:本土若开邦(rakhine)的罗兴亚(rohingya)人、印裔穆斯林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穆斯林移民。“罗兴亚”,一说来源于缅甸若开邦的古代名称rohang,而rohang又来源于阿拉伯语词raham(意为同情);另一说是“罗兴亚”在缅语中意为“从古老村庄来的老虎”。无论是那种解释,前者意味着罗兴亚人是“饱受欺凌”的,而后者则意味着罗兴亚人是“令人厌恶”的。

  罗兴亚(rohingya)人在若开邦居住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300年了,英国殖民时期,作为“以夷治夷”的手段,英国大量从孟加拉国引进穆斯林人口,并与缅甸若开邦当地人混血,壮大了罗兴亚(rohingya)血统。时至今日,罗兴亚人已成为若开邦的主要居民,占据了约1/3的人口数量,达80多万人。令人尴尬的是,作为穆斯林信仰的罗兴亚人,在血统上、信仰上、文化上、习俗上等,都显得与缅甸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一方面是,缅甸政府不承认罗兴亚人的缅甸身份,而另一方面,孟加拉政府也拒绝承认罗兴亚人的民族血缘。如果说犹太人是被上帝放逐的民族,那么,罗兴亚人就好比是被真主安拉忘却的民族,他们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

  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仰光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政府锁定了是若开邦罗兴亚人所为。可以说,缅甸穆斯林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议题。如果昂山素季无法妥善的处理好这层民族关系,昂山素季的国家理想,将沦为空谈,“文明的冲突”引发的“文明的谈判”,将比一纸《彬龙协议》还要持久、艰难和复杂,比缅北的军阀割据,还要危险和可怕。

  (八)21世纪的政治“大熔炉”

  “二战”之前,缅甸是亚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军政府”闭关锁国的30年,据imf2016年的数据,她已俨然沦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缅甸的开放、民主和改革,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和历史潮涌。从丹瑞大将到总统吴登盛,他们都十分清楚。

  2011年3月,缅甸军方人士吴登盛正式就任总统,吴登盛勇敢的开启了缅甸民主改革的序幕,解除了党禁、报禁等,并开启了“民主大选”,为昂山素季的上台,创造了先机。2015年11月,缅甸议会选举,昂山素季率领的民主联盟,共获得全国886个席位,获得组建新政府的权力。2016年4月1号,昂山素季率领的民盟正式上台。缅甸,自1988年“8888事件”以来,这个封闭了近30年的国家,让外界看到了新的曙光。

  然而,在全球化时代,21世纪的缅甸,改革和开放之路,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政外交,将成为亚洲政治的“大熔炉”。表面上波澜不惊的缅甸,其实暗流汹涌,随着缅甸的改革开放,各种复杂的政治力量,将在这片热土较劲,大展拳脚,特别是将发生在美国、中国、日本和新加坡之间。

  日本,是迄今为止,缅甸的第一大债权国。而新加坡,则在2015年,首次超越中国,成为缅甸第一大投资国。两者皆令世人为之侧目。我在多次考察缅甸过程中发现,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在地缘上,与缅甸相去甚远的“小国”,在缅甸的影响力,丝毫不弱于缅甸的第一大邻国——中国。事实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和新加坡,都在“神出鬼没”而“别出心裁”的经营缅甸。

  2012年昂山素季率领的民盟在议会补选中大获全胜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陆陆续续对缅甸示好,作为嗅觉敏锐的日本,几乎同时宣布免除缅甸所欠3000亿日元(29.7亿美元)。日本还将全部免除缅甸拖欠的5000亿日元(约合300亿元人民币)债务,同时宣布提供1000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日本作为缅甸最大债权国,拥有对缅债权约5000亿日元(49.4亿美元)。2013年5月24-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缅期间,又宣布免除缅甸剩余1761亿日元(17.4亿美元)的债务。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数据,在缅甸过去5年政治转型期间,在缅日企增加6倍。日本希望借助魅力和投资攻势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抗衡中国的力量。语言课程迅猛增多,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从日本注入缅甸的工业和社会项目。

  如今,日本政府以及来自三菱(mitsubishi)、丸红(maruben))和住友(sumitomo)等企业的融资促进了仰光东南方向上的迪拉瓦(thilawa)大型工业区项目的开发,在这里,数十家工厂已经完工或正在建设之中。日本开发资金已注入各类项目,从改造英国殖民地时期留下的仰光排水系统,到建造3个雷达站以预警危险的气象事件。相比之下,2012年,中国在缅甸的“莱比塘铜矿”和“密松水电站”两大国家级项目,却在美、日100多个驻缅ngo机构的煽动下,遭受缅甸官方和民间压力而停工。

  作为21世纪的政治“大熔炉”,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缅北的武装割据。在1947年2月的彬龙会议上,缅族与国内主要少数民族签署了旨在和平统一的《彬龙协议》,同意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并赋予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权利。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正式宣告独立。然而,由于中央政府同各少数民族在对协议的解读和少数民族自治权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缅甸国内先后涌现出几十股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武装,在边境地区与中央政府进行武装对抗。2016年,昂山素季启动了“21世纪彬龙会议”谈判,然而,若开军(aa)、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和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却未获邀请参会。

  就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缅北战事发生了。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2016年11月20日早晨,若开军(aa)、克钦独立军(kia)、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和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联合对木姐105码、勐古、棒塞、南砍和贵概等多地的缅军驻地,进行了军事进攻。时至今日,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个多月了,尽管中国政府予以调停,但战事依然持续,大量难民涌入中国。缅北战乱有着复杂的国际因素,如果从地缘政治上看,最大受害者是缅甸和中国,国际热钱和“风投”不敢投资缅甸,而中国的“一带一路”也将严重受挫。当然,这里我无意于过多谈论政治。

  (九)激活缅人的“脑细胞”

  在卑谬(pyi)通往兴实达(henzada)的途中,我们乘坐小船,漂浮在伊洛瓦底江的中下游。在波光粼粼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也想起了100年前,中国史学家蒋廷黻对中华民族出路的思索:“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尘封了数十年的缅甸,能真正的开放和改革吗?能重新步入亚洲富裕国家的行伍吗?能走向民族和解和政治统一吗?能摒弃大缅民族的某些观念、改良民族性而与现代文明相处吗?

  我在通往仁安羌(yenangyaung)的路上,沿路看到很多浇筑公路的场景,工具很落后,甚至看到了妇女们穿着手套捧着沥青一样的东西,在填铺公路。这些场景,令人忧伤。外围的世界,全球化,互联网 、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虚拟货币、基因工程、新能源、量子卫星等,人类社会在日新月异。作为内围的缅甸,对周遭的一切,显得陌生而不求甚解,安之于素。缅甸的正面,是椰风吹拂下,笑脸相迎的佛教国度,缅甸的背面,是懒散而懈怠的民族性。改变、改造、改革,激活缅人的“脑细胞”,并开眼看世界,显得尤为迫切。只有改变现状,改造民族,改革国家,缅甸才能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
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

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

2021-03-15 14:46:40
来源:作者:
关键词:缅甸 我要评论
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仰光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政府锁定了是若开邦罗兴亚人所为。可以说,缅甸穆斯林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议题。如果昂山素季无法妥善的处理好这层民族关系,昂山素季的国家理想,将沦为空谈,“文明的冲突”引发的“文明的谈判”,将比一纸《彬龙协议》还要持久、艰难和复杂,比缅北的军阀割据,还要危险和可怕。

   作者唐德鑫为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被世人遗忘的缅甸

  纵然是那些“旅缅驴友”,缅甸,为人所知的,也无非是万千佛塔的蒲甘,清风涟漪的茵莱湖,金碧辉煌的仰光大金塔,黄昏绝美的乌本桥,还有大街小巷,缅人脸上涂抹的特纳卡(thanakha),以及马哈根达杨(mahar gandar yone monastery)僧院“供养”时蔚为壮观的僧人队伍。

  对于中国人而言,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行游缅甸,显得有点兀然。连我缅甸的翻译shangyigao也都感到惊讶,说我所要求行游的路线,只有欧美探险家才会去,类似马圭(magway)、仁安羌(yenangyaung)、阿兰谬(allanmyo)的一些偏僻地方,绝大多数缅甸人也没去过。

  但是,缅甸,也被称为“亚洲最后一块处女地”。她神秘而曼妙的面纱,在21世纪现代化与商业模式的交织下,正在被世人慢慢揭开。

  (二)“贫而富”的缅甸

  在我考察缅甸之前,恰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2016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内容称,尽管2016年缅甸经济增速将达8.6%,但仍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当时,我陷入了沉思,这个“世界第一穷”的缅甸,其实有着十分优渥的资源。在我考察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其河床底下就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我在马圭(magway)的伊洛瓦底江沿岸发现,木化石随手可捡的很多。似乎,贫困,与这片热土形成了悖论。这不得不令人忧伤。

  在仰光,我也问过一些老百姓对于缅甸资源的认知程度。一个缅人告诉我,往往被世人所闻知的缅甸,就是“红、绿、金、白”三种资源。红,是红宝石;绿,是翡翠玉石;金,是黄金矿;白,就是“金三角”的毒品。其实,缅甸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88年“8888事件”后,军政府闭关锁国,缅甸在世界滚滚洪流中,才逐渐被人遗忘。

  缅甸的国土面积67.66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海岸线长320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西、东为山脉环绕。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

  缅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单是其森林覆盖面积,就超过了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所以,缅甸有“亚洲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宝石王国”等美誉,二战前也曾被誉为“亚洲的粮仓”。

下载 (6).jpg

缅甸玉石市场

  翻译shangyigao陪我在仰光大学拜访他地质学老师,我看到墙上挂的缅甸地质图,上面标注的缅甸有色金属分布很广,从克钦邦北部一起到德林达依南部的麻力温,有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锡、钨、锰等。掸邦的南部有着锌和锰。掸邦西北部、北部和东部、克耶邦、克伦邦一带分布着丰富的锑。

  (三)从欧美解读缅甸

  历史上,由于地缘的关系,我们曾经对缅甸比较了解,从唐朝白居易《骠国乐》的诗歌中,我们读到了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骠王雍羌(saw khin nit)派王子率舞队乐队魔术师访问唐都长安时的情形。这是关于骠国的第一次史料记载。从新疆石窟与敦煌壁画中,我们也见到了大量骠国乐器,如凤首箜篌(saun kauk)、鳄首筝(migyaun saun)的形状。从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看到了古老的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巴利文sri ksetra)。这些都无疑是非凡而重要的史料。考察中,我也专程去了位于卑谬(pyi)的古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sriksetra),这是缅甸尚存的三大古骠国遗址中,规模最大的。

  历史上,缅甸第一个独立王朝——蒲甘(bagan)王朝的出现,已经是公元9世纪的事了。而缅甸的第一部史书——《琉璃宫史》(glass palace chronicle),更是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 konbaung)王朝的时期,才予以编纂。在贡榜王朝巴基道王的亲自主持下,由13位德高望重的僧俗学者参照缅甸国内各种史书、典籍、碑铭、文献、佛学经典,以及“雅都”、“埃钦”、“茂贡”等诗文编著而成。因其是在琉璃宫内写就,故称“琉璃宫史”。

  《琉璃宫史》我并没有认真读过。对于缅甸的了解,反而英国殖民时期的欧美著作,穿梭在缅甸的历史与现实之中,显得比“史书”更为厚重。在我看来,比较不错的著作,有如:

  1.《裤子人:一个缅甸的影子帝国的故事》(the trouser people: a story of burma in the shadow ofthe empire);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 );

  2.《英国统治下的缅甸》(burma under british rule);约瑟夫•朵特梅 (joseph dautremer);

  3.《缅甸猎头族》(《burma headhunters》);哈罗德•梅生•扬(harold mason young);

  4.《缅甸岁月》(《burmese days》);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5.《暮色中的缅甸》(twilight over burma);英格•萨金特(inge sargent);

  6.《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艾玛•拉金(emma larkin);

  7. 《蚀骨在呻吟:15位缅甸当代诗人录》(《(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高古塔德(ko ko thett)詹姆斯•拜恩(james byrne);

  这些著作中,除了艾玛•拉金(emma larkin)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和高古塔德(ko ko thett)詹姆斯•拜恩(jamesbyrne)的《蚀骨在呻吟:15位缅甸当代诗人录》(《(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其余都是缅甸被英国殖民时期(1885-1948年)的著作。这些著作,或是回忆录,或是考察记录,都是建立在作者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大量的缅甸历史老图片,这些记录,真实而令人感动,是了解缅甸的最好“入门”。

  《英国统治下的缅甸》(burma under british rule),作者约瑟夫•朵特梅(josephdautremer)是一名专攻亚洲语言的法国学者,曾在英属缅甸的首都仰光担任法国领事。他写过多本关于缅甸和越南的重要著作。《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是对缅甸的详细研究,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人物、自然地理、经济和国际贸易均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最后一章简短介绍了英国囚犯的流放地安达曼群岛。

  哈罗德•梅生• 扬(haroldmason young;1901-1975),出生于缅甸,其父为美国传教士戈登•扬(gordon young),哈罗德•梅生• 扬的著作《缅甸猎头族》(《burmaheadhunters》),这其实是一份考察报告,哈罗德•梅生• 扬记录了缅甸佤邦(wa)拉祜族(lahu)的生活传统。晚年的哈罗德• 梅生• 扬在泰国建造了一个私人动物园,后来被泰国政府扩建成了清迈动物园。佤邦(wa)的历史比较复杂,位于缅北的掸邦(shan)。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缅北一直处于战乱,果敢军、若开军、德昂军、克钦军联合对缅甸军队发起了攻击,大量的难民逃亡云南边境。

  在仰光街头的书摊,我第一次读到了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缅甸岁月》(《burmese days》),这本书应该说是关于缅甸殖民地文学的经典之作。有批评家把《缅甸岁月》评价为“仅次于福斯特《印度之行》和吉卜林《基姆》的英属印度殖民地文学作品”。《缅甸岁月》的三大主题是:殖民统治、种族歧视、身份认同。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征兆的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乔治•奥威尔在缅甸的足迹引起了欧美人很浓厚的兴趣。美国记者艾玛•拉金(emma larkin)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算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艾玛•拉金沿着当年乔治•奥威尔在缅甸的轨迹,曼德勒(mandalay)、渺弥亚(myaungmya)、仰光(yangon)、毛淡棉(moulmein)、杰沙(katha)······记录下了当代缅甸人的生活实况与心灵状态。

  艾玛•拉金通晓缅文,从 90 年代起多次秘密到缅甸查访。她通过走访乔治•奥威尔昔日在缅甸的驻扎路线,对缅甸社会进行第一手观察,甚至与当地知识分子组织读书会。艾玛•拉金以优美的游记散文,娓娓道出缅甸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到被军政府极权统治的悲剧;不但巧妙衔接奥威尔的生平著作与缅甸的政治社会境况,更生动呈现了当地人在高压统治下的一言一行。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的推荐语中如此介绍,艾玛•拉金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我在仰光街头书摊上买的另一本英文版书是英格•萨金特(inge sargent)著的《暮色中的缅甸》(twilight over burma),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这是一本在缅甸刚刚解禁的著作。“解禁”二字勾勒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本关于缅甸少数民族——掸邦土司与奥地利籍掸邦王妃悲情故事的传记。作者英格•萨金特正是奥地利籍掸邦王妃本人,换句话说,这是一本真实的回忆录。现在,《暮色中的缅甸》也已被翻拍成了电影。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姑娘萨金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念书时,遇到了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主修矿业工程的缅甸学生苏甲盛(sao kya seng)。俩人从相恋到结婚,苏甲盛一直没有透露过自己的掸王子身份,而萨金特也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留学生。直到1954年初,俩人乘船回乡探亲之际,在即将到达仰光港的时候,苏甲盛才告诉萨金特,自己是掸邦昔卜土司的儿子,将要回家继承父业。

  1947年,缅甸独立前夕,掸邦的领袖们参与制订了昂山将军发起的《彬龙协议》,其主要宗旨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缅甸联邦,赋予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间平等的权力。掸族是缅甸仅次于缅族的第二大民族,由于共同的佛教信仰和几百年来的通婚融合,掸族与主体民族缅族的关系相对较为和睦。缅甸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娘水土司苏瑞泰(sao shwe thaik)就是掸族人。建国初期的缅甸联邦政府中,也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掸族人。所以,尽管《彬龙协议》中明文约定,联邦成立10年后,一些民族有权决定是否脱离联邦而独立,但掸族的主要土司首领们一直遵守各民族团结的原则,从来没有要求过独立。

  1961年,缅甸独立已经超过13年了。从总统位置上卸任多年的苏瑞泰召集掸邦各地土司开会,并在会上通过了一项给联邦政府的建言,希望得到更大更广泛的自治权。苏甲盛也受邀参加了会议,并在建言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建言书上明确写道,掸邦各地不要求独立,但缅甸军方还是将这份建言书解读为掸邦寻求分裂的信号。紧接着,1962年3月2日,军队总司令奈温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逮捕了总理吴努、首席大法官、5位联邦部长,也逮捕了包括苏瑞泰在内的30位掸族和克伦族首领。苏瑞泰的儿子在冲突中被军队射杀,成为那起号称“不流血的军事政变”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苏甲盛也在那次事变中失踪,直到今天,缅甸政府也没有正式就他的下落给出说法。1964年,苏甲盛失踪了两年之后,萨金特借着去仰光给女儿治病的机会,在奥地利大使馆的帮忙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偷偷逃出缅甸。她在奥地利父母家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美国,在科罗拉多教授德语。

  从《暮色中的缅甸》中,我读到了缅甸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事实上,缅甸的民族矛盾不小,缅甸有135个民族,我在仰光的民族村中参观发现,有一些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十分相近,在地缘和语言上,也几乎是同一支流。翻译告诉我,其实一些民族相对强大,就被缅族强行分成了几个民族。这才令人恍然大悟。在beikthano pyu museum(骠国毗湿奴遗址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也惊讶的发现,远古pyu(骠族)的图腾崇拜、出土物佩饰,与若开族、克伦族、克耶族现在的崇拜物,反而更为相近。pyu(骠族)是缅族先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四)缅甸的“三种病”

  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在小说《白老虎》中曾如此描述:“这个国家有三种主要疾病:伤寒、霍乱和选举狂热。第三种病是最严重的。”一个俄罗斯研究专家也说过类似的话:“非洲有艾滋病,中东有‘穆斯林病’,北朝鲜有‘核武病’,而俄罗斯同时感染了这三种病。”如果要套用类似的说法,在我看来,缅甸也有三种病:“军政府、罗兴亚(rohingya)、地方武装割据。”

  在电影《the ladys》(《昂山素季》)中,滑稽的相声者问:“比一个将军还可怕的是什么?”答案是:“两个将军”。引得哄堂大笑。二战以前的缅甸曾经是亚洲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享有“亚洲粮仓”之美誉,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新加坡开国者李光耀年轻的时候,就梦寐以求考取缅甸的仰光大学,可后来申请没通过,于是才去了英国。1988年“8888事件”后,奈温将军上台,缅甸进入军政府时代,闭关锁国,江河日下。

  仰光《ludu pon yeik》(《民众影像日报》)的tin mg htwe记者跟我说,缅甸至少分为五个阶级,军政府大员、企业商人、普通民众(含普通公务员)、僧侣、流浪者。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交集。我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考察的时候,沿着仁安羌(yenangyaung)、卑谬(pyi)、兴实达(henzada)一路下来,江岸边偶尔能看到一些流离失所的人,记者tin mg htwe告诉我,据不完全统计,缅甸的这类流浪者有10多万。军政府统治的20多年间,缅甸分裂出这五大阶层,其阶级矛盾缅甸日益尖锐。

下载 (7).jpg

缅甸军政府

  2007年,缅甸仰光就率先爆发了“袈裟革命”。2007年的8月份,由于不满政府突然大幅度提高燃油价格,缅甸西北部实兑(sittwe)的僧侣开始走上街头示威,最终引发冲突,并酝酿成了大规模、全国性的示威动乱,约有3万僧侣走上街头呐喊,政府在仰光(yangon)和曼德勒(mandalay)都实行了为期60天的宵禁。

  除了阶级矛盾,我在缅甸较为深刻的体会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正在成为缅甸现代化的真正绊脚石。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85%信仰佛教,8%信仰伊斯兰教,人数约400万左右,主要是居住在若开邦(rakhine)的罗兴亚(rohingya)人,罗兴亚人是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这个族群的血统主要是印度人、孟加拉人、少数阿拉伯人的混血,由于种族认同的问题,罗兴亚人一直没有合法的政治身份,加上信仰截然不同,罗兴亚人与缅族人的缅甸,穆斯林与佛教的矛盾,一直非常严重,也一直是联合国关注的国际议题。从2012年缅甸“民主选举”以来,缅甸的穆斯林与佛教团体之间的冲突,至少有10次以上。一直以来,缅甸前总统吴登盛,现今缅甸领导人昂山素季,也都因罗兴亚问题的处理不当,在国际上被诟病。就在我本次考察,抵达缅甸仰光的当天,仰光的几个超市和行政楼就发生了恐吓性质的爆炸案,尔后政府逮捕了数名穆斯林嫌疑犯。

  缅甸的第三种病,是地方武装割据。从我本次考察,抵达仰光到我离开,乃至于今天我在写这份考察游记,缅北的战乱一直在持续,大量的难民涌向了云南瑞丽。在8月底由昂山素季主持的“21世纪彬龙会议”后,没同意参加和谈的缅北果敢武装、德昂武装、若开武装,联合了克钦武装,共同向驻守要塞的缅甸军队发起了攻击,先后占领了勐古、棒赛、105码、木姐县等地。2014年底,83岁的“果敢王”彭家声东山再起,在欧美势力的支持下,重燃缅北战火,主动挑起了对缅甸军队的攻击,并在网上流传一份《告世界华人同胞书》,企图将中国也拉入动荡之中。随后,中国政府义正词严的声明,绝不干涉他国内政事务。尔后,彭家声寡不敌众,再度销声匿迹,然而,却换回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涌向云南边境。

  在我看来,英国不愧是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统治之际,江河日下的大不列颠帝国,依然留下了《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强行从印度中划分出了巴基斯坦。1948年,英国结束了对缅甸的统治,然而,其“七邦七省”制的行政划分,作为“殖民遗产”,留在了缅甸。“七邦七省”制的划分,是以民族为标准的,省基本是缅族人生活圈,邦基本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圈,从此,民族对峙和武装割据,就注定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武装割据的缅北,政府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四大特区”:果敢第一特区、佤邦第二特区、克钦丁英部的第三特区,和小孟拉第四特区。从历史上,这些特区,都是50年代意识形态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遗留物,都是当年的“缅共”内讧支解而来的。

  现在,昂山素季以外交部长兼国务资政的身份上台了,作为一个民族感和复兴意识十分强烈的领袖,昂山素季迫切希望带领缅甸走出历史泥潭,走向统一、富强、自由、民主。然而,这些的前提是,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宗教对峙、武装割据的缅甸,将永远走不出这个历史的泥潭。

  (五)寻找古骠国

  缅甸有着复杂的民族史。现在,缅甸总人口5700多万,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60%。然而,5700多万人中,却有着6种代表不同阶级的身份证。身份认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绊脚石之一。

  我在仰光的缅甸国家民族村(myanmar national races village)考察时发现,135个民族中,其实信仰、习俗和血缘相近的民族许多。翻译shangyigao告诉我,135个民族的划分法,是把一些大民族的支系也当作独立民族而形成的结果。后来我在仰光的国家博物馆查阅历史档案才发现,其实缅甸的主要民族只有13个,缅族、克伦族、掸族、钦族、孟族、崩龙-佤族、克钦族等。然而,1983年,由缅族主导的缅甸政府颁布法案,正式把缅甸的13个民族细划为135个民族,比如克钦族的12个支系又被划为12个民族,钦族又被划为53个民族等。对于任何一个熟稔历史的人来说,这种划分法,都让人对大缅民族生起了阴谋论的疑窦。现实也证明,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形态和血缘关系,为今天缅甸的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笔。也使得昂山将军的《彬龙协议》,变成一纸含糊不清的民族条约。

  此外,缅甸“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也让她上古的信史变得模糊。关于缅甸最原始骠(pyu)民族的记载,也是籍由唐代的中国史料,才得以窥探到其蛛丝马迹。从唐朝白居易《骠国乐》的诗歌中,我们才读到了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骠王雍羌(saw khin nit)派王子率舞队乐队魔术师访问唐都长安时的情形。这是关于骠国的第一次史料记载。尔后,从新疆石窟与敦煌壁画中,我们也见到了大量骠国乐器,如凤首箜篌(saun kauk)、鳄首筝(migyaun saun)的形状。从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看到了古老的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巴利文sri ksetra)。这些都无疑是非凡而重要的史料。

  在旅缅考察中,我也专程去了位于卑谬(pyi)的古骠国城邦——室利差旦罗(sriksetra)和位于东敦基(taun twin gyi)的毗湿奴(beikthano)。前者是缅甸尚存的三大古骠国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后者是三大古骠国遗址中,历史最古老的。在骠国博物馆(pyu museum),我流连忘返,时空遥隔,在骠族遗址凭吊着那些残存文物,我思考着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如今,骠国已灭亡一千多年,骠族早已被掸(shan)族、孟族(mon)同化,骠族、骠人、骠文早已无影无踪。一千多年前,古骠国南征北伐,其疆域东临真腊(今柬埔寨),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南连堕和罗(今缅甸孟邦-泰国边区一带),南临海,北对南诏(今云南),有298部落,9城镇、18属国,信奉上座部佛教(therawada)。首都正是我前往考察的室利差旦罗(sri ksetra)。

  公元8世纪,中国云贵高原兴起了另一个由乌蛮、白蛮(均为今彝族先祖)等少数民族混成的南诏国,公元754年,强悍的南诏国开始陆续进犯骠国,公元832年,古骠国终于被南诏国灭国,其部落与乌蛮、白蛮混合。伴随着古骠国灭国,缅甸北部的另一支民族——掸(shan)族,也被南诏国征服。如今,缅北的掸(shan)族,老挝的老(lao)族、云南的傣(dai)族,与泰国的泰(thai)族,其实都是同一民族。公元9世纪古骠国灭国以后,缅甸的北部,掸(shan)族兴起;缅甸的南部,另一支有着高棉(khmer)血统的孟族(mon)兴起。从此,骠国杳无音信,消逝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直到公元1044年,缅族人阿奴律陀王(anuruddha)征服了大部分掸(shan)族和孟族(mon),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蒲甘(bagan)王朝。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1279年,蒙元灭南宋;1287年,元军自滇地南攻,蒲甘(bagan)城破,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蒲甘(bagan)王朝灭亡,成为蒙元的藩属。缅甸的国土开始分裂,大小地方割据政权相继出现。南部孟族首领伐丽流(wareru)于1281年就建都称王,1369年,国王频耶宇(binngau)迁都勃固(bago),史称勃固王朝;与此同时蒲甘东部的几个掸邦小国也被统一起来,在今天曼德勒南边的阿瓦(ava)建立了一个阿瓦王朝。缅甸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阿瓦王朝与勃固王朝进行了40年的战争,后来阿瓦王朝内部分裂出来的东吁(toungoo)政权逐渐强盛起来,在公元16世纪先后消灭了南部勃固王朝和北方阿瓦王朝,某种程度上统一了缅甸,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东吁(toungoo)王朝。

  在古骠国博物馆(pyu museum),睹物思情,令人感慨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成败。如果一个民族不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就很难确保这个民族不被人类史所淘汰和遗忘。

  (六)缅甸人根本不知道远征军

  仁安羌(yenangyaung),中国“二战”历史课上赫赫有名的战地!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我问过一些缅甸知识分子,从中年到青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远征军的历史。翻译甚至跟我断言,连他本人在内,几乎所有缅甸人都对中国远征军的这段“仁安羌大捷”史一无所知。在缅甸人自己编写的二战史上,“反英、抗日、民族独立”的主轴线,只有德钦昂山(thakin aung san)将军。

下载 (8).jpg

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顾问助送德钦昂山(thakin aung san)、奈温(ne win)等30志士,于12月26日抵达泰国,让他们在曼谷缅侨区与泰缅边募缅民共1500人,组成了“缅甸独立军”,赶到缅甸境内,里应外合,让缅甸人民挑粮、担水、开路欢迎日本皇军。1942年1月4日,“缅甸独立军”引导12万日本皇军,由泰缅边界沿三佛塔路(three pagoda road)开进缅甸南部(lower burma),1月末,日军占领毛淡棉(moulmein),紧接着占领仰光(yangon)。

  日本皇军争分夺秒:在占领仰光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自勃固(bago)北上,向英军进攻,2月30日占领东吁(taungoo),再迅速沿铁路北上,直取曼德勒(mandalay)。另一路日军则沿伊勒瓦底江北攻卑谬(pyimyo)。到4月份,日军已成功把7000英军与美国传教士围困于仁安羌(ye nang yaung)。

  此时,中国远征军也只争朝夕:远征军不惜孤军深入,日夜火急行军勇往解围。于是,一场鏖战,不期而遇。异国他乡,这注定是一场恶战和血战。在仁安羌的501高地,这是一个封锁仁安羌过境公路的险峻山岗。在这里,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悬殊,国民党军新38师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跋山涉水后,与7倍于我的日军在此对垒。501高地,中日喋血,国军几回得而复失。最终,国民党军新38师113团成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敌众,战胜了7倍于自己的日军,解救了7倍于自己的盟军,令7000英军与美国传教士感激不尽,立即飞快撤回印度。

  时过境迁,当年的仁安羌大捷,尔今已被世人遗忘,这里鲜为人知,更鲜有人至。直到2013年,在缅甸华人侨领杨钏玉先生等人共同协助下,当年华夏儿女为之壮烈牺牲的501高地上,才树立起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碑前,我仔细端详,碑上的字迹浑厚凝重,为蒋介石后人蒋孝严所题,在残阳的映衬下,仿佛看到了昔日的悲壮!纪念碑侧面刻写“魂兮归来”四大字,后附当年参加战斗的八百余将士名录,其中长官:孙立人(师长)、刘放吾(团长)、曾琪(副团长)、杨振汉(营长)、鲁廷甲(营长)、张琦(营长)等。

  501高地,我姗姗而来,踽踽而行,与其说是探访,不如说是凭吊。脚下的501高地,当年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在这片许多113团官兵牺牲的土地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原本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所幸,眼前已是一座远征军纪念碑式的佛塔,足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只是傍晚残阳西斜,凉风袭来,风铃叮当,幽幽之情,增添了一丝悲怆的气息。伫立在仁安羌501高地,暮色下沉,芳草萋萋,四望寂寥,令人踌躇。

  (七)在兴实达思索穆斯林

  兴实达(henzada),缅甸伊洛瓦底省(irrawaddy)的重要县域,人口不足30万,缅甸当代高僧帕奥(pa-auk)禅师的家乡。漫步在兴实达县城的街头,穆斯林和佛教徒,往来熙攘,人头攒动。在翻译的陪同下,在兴实达,我走街串巷,思索着这座城市的穆斯林世界。

  在军政府时代的很长一段时期,昂山素季、军政府、穆斯林,都是缅甸市井间讳莫如深的话题。如今,伊斯兰教在缅甸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影响逐渐增大。亨廷顿笔下“文明的冲突”,正在这个国家上演。从吴登盛(thein sein u)时代,到眼前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时代,这两位当代缅甸重要的民主领袖,都因处理穆斯林问题不当,而遭到联合国的谴责。

  我多次说过,英国不愧是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统治之际,依然留下了《蒙巴顿方案》,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强行从印度中划分出了巴基斯坦,形成民族对峙。同样的处置思维,1948年,英国结束了对缅甸的统治,作为“殖民遗产”,英国人留下了“七邦七省”制和“罗兴亚(rohingya)问题”。当然,我这里没有任何宗教情感上的褒贬。

  在1824年之前,缅甸的穆斯林比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若开地区,仰光、曼德勒等中心城市只有零散的穆斯林定居。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印度裔穆斯林开始大规模移居缅甸。据统计,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有超过100万的印度人迁居缅甸。到1958年,缅甸的穆斯林人口大约为80万,其中一半是印度穆斯林。1948年,缅甸独立。20世纪70年代以来,缅甸的印裔侨民没有再大规模返回印度。而在若开地区的穆斯林,则在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政治动荡,两次大规模逃往孟加拉国。

  缅甸的穆斯林分为三大部分:本土若开邦(rakhine)的罗兴亚(rohingya)人、印裔穆斯林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穆斯林移民。“罗兴亚”,一说来源于缅甸若开邦的古代名称rohang,而rohang又来源于阿拉伯语词raham(意为同情);另一说是“罗兴亚”在缅语中意为“从古老村庄来的老虎”。无论是那种解释,前者意味着罗兴亚人是“饱受欺凌”的,而后者则意味着罗兴亚人是“令人厌恶”的。

  罗兴亚(rohingya)人在若开邦居住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300年了,英国殖民时期,作为“以夷治夷”的手段,英国大量从孟加拉国引进穆斯林人口,并与缅甸若开邦当地人混血,壮大了罗兴亚(rohingya)血统。时至今日,罗兴亚人已成为若开邦的主要居民,占据了约1/3的人口数量,达80多万人。令人尴尬的是,作为穆斯林信仰的罗兴亚人,在血统上、信仰上、文化上、习俗上等,都显得与缅甸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一方面是,缅甸政府不承认罗兴亚人的缅甸身份,而另一方面,孟加拉政府也拒绝承认罗兴亚人的民族血缘。如果说犹太人是被上帝放逐的民族,那么,罗兴亚人就好比是被真主安拉忘却的民族,他们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

  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仰光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政府锁定了是若开邦罗兴亚人所为。可以说,缅甸穆斯林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议题。如果昂山素季无法妥善的处理好这层民族关系,昂山素季的国家理想,将沦为空谈,“文明的冲突”引发的“文明的谈判”,将比一纸《彬龙协议》还要持久、艰难和复杂,比缅北的军阀割据,还要危险和可怕。

  (八)21世纪的政治“大熔炉”

  “二战”之前,缅甸是亚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军政府”闭关锁国的30年,据imf2016年的数据,她已俨然沦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缅甸的开放、民主和改革,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和历史潮涌。从丹瑞大将到总统吴登盛,他们都十分清楚。

  2011年3月,缅甸军方人士吴登盛正式就任总统,吴登盛勇敢的开启了缅甸民主改革的序幕,解除了党禁、报禁等,并开启了“民主大选”,为昂山素季的上台,创造了先机。2015年11月,缅甸议会选举,昂山素季率领的民主联盟,共获得全国886个席位,获得组建新政府的权力。2016年4月1号,昂山素季率领的民盟正式上台。缅甸,自1988年“8888事件”以来,这个封闭了近30年的国家,让外界看到了新的曙光。

  然而,在全球化时代,21世纪的缅甸,改革和开放之路,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政外交,将成为亚洲政治的“大熔炉”。表面上波澜不惊的缅甸,其实暗流汹涌,随着缅甸的改革开放,各种复杂的政治力量,将在这片热土较劲,大展拳脚,特别是将发生在美国、中国、日本和新加坡之间。

  日本,是迄今为止,缅甸的第一大债权国。而新加坡,则在2015年,首次超越中国,成为缅甸第一大投资国。两者皆令世人为之侧目。我在多次考察缅甸过程中发现,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在地缘上,与缅甸相去甚远的“小国”,在缅甸的影响力,丝毫不弱于缅甸的第一大邻国——中国。事实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和新加坡,都在“神出鬼没”而“别出心裁”的经营缅甸。

  2012年昂山素季率领的民盟在议会补选中大获全胜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陆陆续续对缅甸示好,作为嗅觉敏锐的日本,几乎同时宣布免除缅甸所欠3000亿日元(29.7亿美元)。日本还将全部免除缅甸拖欠的5000亿日元(约合300亿元人民币)债务,同时宣布提供1000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日本作为缅甸最大债权国,拥有对缅债权约5000亿日元(49.4亿美元)。2013年5月24-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缅期间,又宣布免除缅甸剩余1761亿日元(17.4亿美元)的债务。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数据,在缅甸过去5年政治转型期间,在缅日企增加6倍。日本希望借助魅力和投资攻势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抗衡中国的力量。语言课程迅猛增多,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从日本注入缅甸的工业和社会项目。

  如今,日本政府以及来自三菱(mitsubishi)、丸红(maruben))和住友(sumitomo)等企业的融资促进了仰光东南方向上的迪拉瓦(thilawa)大型工业区项目的开发,在这里,数十家工厂已经完工或正在建设之中。日本开发资金已注入各类项目,从改造英国殖民地时期留下的仰光排水系统,到建造3个雷达站以预警危险的气象事件。相比之下,2012年,中国在缅甸的“莱比塘铜矿”和“密松水电站”两大国家级项目,却在美、日100多个驻缅ngo机构的煽动下,遭受缅甸官方和民间压力而停工。

  作为21世纪的政治“大熔炉”,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缅北的武装割据。在1947年2月的彬龙会议上,缅族与国内主要少数民族签署了旨在和平统一的《彬龙协议》,同意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并赋予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权利。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正式宣告独立。然而,由于中央政府同各少数民族在对协议的解读和少数民族自治权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缅甸国内先后涌现出几十股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武装,在边境地区与中央政府进行武装对抗。2016年,昂山素季启动了“21世纪彬龙会议”谈判,然而,若开军(aa)、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和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却未获邀请参会。

  就在我考察缅甸的期间,缅北战事发生了。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2016年11月20日早晨,若开军(aa)、克钦独立军(kia)、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和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联合对木姐105码、勐古、棒塞、南砍和贵概等多地的缅军驻地,进行了军事进攻。时至今日,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个多月了,尽管中国政府予以调停,但战事依然持续,大量难民涌入中国。缅北战乱有着复杂的国际因素,如果从地缘政治上看,最大受害者是缅甸和中国,国际热钱和“风投”不敢投资缅甸,而中国的“一带一路”也将严重受挫。当然,这里我无意于过多谈论政治。

  (九)激活缅人的“脑细胞”

  在卑谬(pyi)通往兴实达(henzada)的途中,我们乘坐小船,漂浮在伊洛瓦底江的中下游。在波光粼粼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也想起了100年前,中国史学家蒋廷黻对中华民族出路的思索:“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尘封了数十年的缅甸,能真正的开放和改革吗?能重新步入亚洲富裕国家的行伍吗?能走向民族和解和政治统一吗?能摒弃大缅民族的某些观念、改良民族性而与现代文明相处吗?

  我在通往仁安羌(yenangyaung)的路上,沿路看到很多浇筑公路的场景,工具很落后,甚至看到了妇女们穿着手套捧着沥青一样的东西,在填铺公路。这些场景,令人忧伤。外围的世界,全球化,互联网 、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虚拟货币、基因工程、新能源、量子卫星等,人类社会在日新月异。作为内围的缅甸,对周遭的一切,显得陌生而不求甚解,安之于素。缅甸的正面,是椰风吹拂下,笑脸相迎的佛教国度,缅甸的背面,是懒散而懈怠的民族性。改变、改造、改革,激活缅人的“脑细胞”,并开眼看世界,显得尤为迫切。只有改变现状,改造民族,改革国家,缅甸才能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缅甸考察: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思索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